研究揭示B类MADS-box基因调控心皮发育的新功能及机制
来源:植物所 2021-07-01 12:07
茄科酸浆属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果实发育迅速膨大而包裹浆果,形成“中国灯笼”这一创新结构。此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超英课题组分离到一个毛酸浆“双层灯笼”突变体doll1,该突变体花瓣萼片化(具双层花萼)和雄蕊心皮化,这是典型的B功能基因突变结果,研究证实doll1是由B类MADS-box基因PFGLO1(DOLL1)缺失所致,给dol
茄科酸浆属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果实发育迅速膨大而包裹浆果,形成“中国灯笼”这一创新结构。此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超英课题组分离到一个毛酸浆“双层灯笼”突变体doll1,该突变体花瓣萼片化(具双层花萼)和雄蕊心皮化,这是典型的B功能基因突变结果,研究证实doll1是由B类MADS-box基因PFGLO1(DOLL1)缺失所致,给doll1授野生型花粉后也很难结实,这表明心皮功能受到显着影响,但尚不明确B类MADS-box基因如何调控心皮发育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解析了DOLL1影响心皮发育的机制,结果发现,DOLL1在多个层面上影响心皮的发育与功能,包括形态结构、花粉管导向功能、胚珠数目和胚囊发育等过程。研究进一步阐明DOLL1异位表达到心皮,招募心皮特异表达的YABBY转录因子基因PFCRC为下游基因是DOLL1实现其在心皮发育调控这一新功能的重要途径。此外,该研究还发现,PFCRC也是一个具多效性的基因。特别地,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毛酸浆PFCRC基因编辑突变体pfcrc,特异地改变了心皮的发育,即原本由2心皮愈合的子房变成了完全开放的具背腹性的片状结构,且数目变为多个(11-14),呈螺旋状排列,每个片状器官基部边缘处着生0-3个裸露胚珠。上述研究结果为理解B类MADS-box基因和PFCRC类基因在花发育中的功能进化提供了新证据,有助于理解基因多效性的形成,并为理解心皮的起源与发育提供了新思路。(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