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 Biotechnology:颠覆“反义即沉默”旧识!发现广泛存在的天然trans-RNA可激活基因翻译

来源:生物探索 2025-11-24 10:07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巧妙的系统:trans-RNA,它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引导核糖体绕过原本的5'端障碍,精准启动目标mRNA的翻译。

在生命科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中,mRNA的翻译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我们对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理解主要通过“帽依赖性扫描模型”(cap-dependent scanning mechanism):核糖体40S亚基被招募到mRNA的5'端m7G帽结构上,然后像沿着铁轨滑行的列车一样,一路向下游扫描,直到遇到合适的起始密码子(Start Codon)。

然而,这趟“列车”的行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真核生物的mRNA往往拥有复杂的5'非翻译区(5'UTR),其中潜伏着各种调控元件,尤其是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s)。它们就像是主站前的“临时停靠点”,常常截获核糖体,抑制下游主编码区(CDS)的翻译。这种机制虽然对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但对于希望在特定条件下激活特定基因表达的研究人员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11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的研究报道“Programmable initiation of mRNA translation by trans-RNA”,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锁翻译启动新模式的钥匙。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巧妙的系统:trans-RNA,它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引导核糖体绕过原本的5'端障碍,精准启动目标mRNA的翻译。

我们是否有办法绕过天然的“路障”,直接指挥核糖体降落在我们指定的起始位点?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强大的人工调控工具,更揭示了细胞内可能广泛存在的一种未被重视的天然调控机制。

图片

越过“路障”:trans-RNA的设计哲学

在试图干预翻译起始时,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不改变目标mRNA原始序列的前提下,改变核糖体的行为?目前的基因激活工具,如CRISPRa系统,主要是在转录层面起作用;而像反义寡核苷酸(ASOs)虽然能通过改变RNA二级结构影响翻译,但往往依赖于特定的序列背景,且更多时候被用于基因沉默。

该研究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不能改变mRNA这条“铁轨”,我们能不能给核糖体搭建一座“立交桥”?

他们设计了一种带有5'帽结构(m7G cap)的外源短RNA片段,命名为 trans-RNA。这个分子的设计非常精简:它的序列与目标mRNA上游的特定区域互补,能够与之形成双链RNA(dsRNA)结构。研究人员的假设是,这个外源的“trans-cap”可以作为核糖体的一个新入口。当核糖体被trans-RNA招募后,通过某种机制“跳”到目标mRNA上,从而避开目标mRNA原本5'端的uORF等抑制元件,直接起始下游蛋白的翻译。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含有上游开放阅读框(uORF)的GFP荧光报告基因系统。在正常情况下,uORF的存在会强力抑制下游GFP的翻译。然而,当他们将一段长度为15个核苷酸、与uORF下游区域互补的全配对trans-RNA转染到HEK293细胞中时,奇迹发生了:GFP的蛋白水平激增了9倍以上。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起点,但魔鬼往往隐藏在细节中。研究人员敏锐地发现,trans-RNA的设计至关重要。如果trans-RNA的5'端有一段未配对的延伸序列(unpaired extension),随着延伸长度的增加,GFP的翻译增强效果会逐渐减弱。这暗示了一个极其微妙的空间位置效应:trans-RNA与目标mRNA形成的双链结构,必须足够靠近核糖体扫描的路径,或者说,这种“搭桥”行为对空间构象有严格要求。

更重要的是,这种增强作用并非源于mRNA稳定性的改变。数据显示,在trans-RNA存在的情况下,目标mRNA的丰度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意味着,我们观察到的蛋白水平提升,实实在在是翻译效率(Translation Efficiency)层面的飞跃。

深入机理:核糖体的“空间跳跃”与协同效应

既然trans-RNA能以此种方式激活翻译,那么核糖体究竟是如何从trans-RNA“跳”到目标mRNA上的?这是一个拓扑学上的难题。通过生化实验和冷冻电镜(Cryo-EM)技术,研究人员抽丝剥茧,揭示了一个双重机制。

首先,这是一种协同效应。实验表明,即使目标mRNA本身的5'帽结构被移除,trans-RNA依然能促进翻译,这说明trans-RNA提供了一条独立的核糖体招募途径。但在保留原始帽结构的情况下,两者并不冲突。荧光解旋实验(Fluorescence duplex unwinding assay)的数据显示,在trans-RNA存在时,双链解旋信号增加了约50%,这表明核糖体在目标mRNA上的加载或扫描活动显著增强了。

这里的物理图像是:trans-RNA通过与目标mRNA配对,实际上在空间上将目标mRNA“拉”成了一个环状或特定的构象,这种分子内环化(Topological circularization)模仿了真核生物翻译起始中经典的mRNA闭环模型。

其次,为了搞清楚核糖体具体是如何落位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精细的“盲区测绘”实验。他们在报告基因的起始密码子(AUG)上游不同距离处设计了双链结构。结果发现,当双链结构距离AUG小于15个核苷酸时,翻译几乎完全被抑制;而当距离超过20个核苷酸时,AUG重新变得“可见”。

这个约15-20个核苷酸的区域,被研究人员称为“盲区”(Blind spot)。这恰好对应了核糖体mRNA通道(mRNA channel)的长度。这个数据的含义非常深刻:它意味着核糖体不仅仅是简单地从trans-RNA滑过去,而是通过“前向装载”(Front-loading)和“后向装载”(Back-loading)两种模式进入目标mRNA。

所谓的“后向装载”,是指核糖体可能先结合在trans-RNA的帽上,然后通过空间上的邻近性,将mRNA的下游序列直接塞入核糖体的解码中心(Decoding Center)。这一点在冷冻电镜结构中得到了佐证。研究人员解析了分辨率高达 2.8 Å 的48S起始复合物结构,惊讶地发现,即使在没有经典Kozak序列背景的情况下,trans-RNA也能引导核糖体精准定位。在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到起始密码子AUG清晰地面对着tRNA反密码子环,而AUG上游的序列并不符合Kozak共有序列,这进一步证实了trans-RNA引导的起始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和独立性。

更有趣的是,电镜结构显示eIF3d亚基和eIF3八聚体在复合物中占据了特定位置,虽然没有直接观察到trans-RNA的电子密度(可能是由于其高度动态性),但结构数据强烈支持了一种非传统的mRNA“插入”模式(Slotting mechanism),这解释了为何核糖体可以绕过上游的障碍。

环状RNA的救赎:无需IRES的翻译启动

如果说在线性mRNA上的应用是对现有规则的“绕道”,那么在环状RNA(circRNA)上的应用则是一场彻底的“解放”。环状RNA因其闭环结构,天然缺乏5'帽和3'尾,具有极高的稳定性,是下一代RNA疗法的明星候选者。然而,环状RNA的翻译通常依赖于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IRES序列往往很长,且具有复杂的二级结构,这在药物设计上是一个巨大的累赘,且往往受到细胞类型的限制。

trans-RNA系统为环状RNA提供了一种极其优雅的翻译启动方案。由于trans-RNA是外源提供的,它就像一个独立的“引擎”,挂载到环状RNA这个“车厢”上。

研究人员构建了编码纳米荧光素酶(nLuc)的环状RNA,并测试了trans-RNA的效果。结果令人振奋:仅仅依靠trans-RNA,就能驱动不含任何IRES序列的环状RNA进行高效翻译。

数据对比极具说服力:当使用柯萨奇病毒B3(CVB3)的IRES时,GFP的翻译水平有所提升;但如果同时加入trans-RNA,翻译水平飙升了18倍。这种协同效应表明,trans-RNA不仅能独立工作,还能与现有的IRES系统强强联手。

为了验证其在体内的治疗潜力,研究人员利用脂质纳米颗粒(LNP)包裹trans-RNA和环状RNA,通过眼眶后注射给予小鼠。在小鼠肝脏中,trans-RNA使得环状nLuc的表达水平提高了惊人的13倍。相比之下,线性mRNA的提升倍数约为7倍。这种差异突显了环状RNA在体内应用中的长效优势,也证明了trans-RNA作为一种“反式激活因子”,能够极大释放环状RNA药物的潜力。

这一发现对于RNA疗法意义重大。想象一下,未来的环状RNA药物不再需要携带冗长的IRES序列,只需要一段短小的互补序列,再配合通用的trans-RNA,就能在体内实现高水平的蛋白表达。这大大降低了RNA药物的设计难度和生产成本。

细胞命运的“编程”:内源基因的精准调控

trans-RNA技术的真正威力,在于它能够对细胞内的内源性基因进行“重编程”。研究人员并未止步于外源报告基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两个关键的代谢调控转录因子:ATF4 和 C/EBPβ。

ATF4 是细胞整合应激反应(ISR)的核心调节因子。它的mRNA包含两个uORF,在营养充足时,uORF2的翻译会阻止主编码区的翻译;只有在氨基酸饥饿等压力条件下,核糖体才会跳过uORF2,启动ATF4蛋白的合成。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靶向ATF4主编码区起始位点的trans-RNA。在HEK293细胞中,即使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本应抑制ATF4表达),转染该trans-RNA也直接诱导了ATF4蛋白的产生。更巧妙的是,当他们设计另一种靶向uORF2起始位点的trans-RNA时,即便在饥饿条件下(本应高表达ATF4),ATF4的翻译也被显著抑制了。

为了确认这一过程的特异性,研究人员进行了核糖体印迹测序(Ribosome Profiling)。数据显示,在饥饿诱导下,内源ATF4 mRNA的主编码区核糖体占有率通常会升高;但加入靶向uORF2的trans-RNA后,主编码区的核糖体密度显著下降,而uORF2上的密度恢复了。这证明trans-RNA精准地操纵了核糖体的分布,且没有改变Atf4 mRNA的总量。

另一个精彩的案例是 C/EBPβ。这个基因通过使用不同的起始密码子,可以产生三种异构体:全长的LAP1和LAP2(作为转录激活因子)以及截短的LIP(作为转录抑制因子)。LAP与LIP的比例(LAP:LIP ratio)直接决定了细胞的代谢状态,例如脂肪细胞的分化。

研究人员利用trans-RNA,像拨动开关一样随意调节这一比例。

阻断分化:当使用靶向uORF的trans-RNA时,核糖体更多地起始于uORF,导致LIP异构体的产生减少,LAP:LIP比例升高。这直接导致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受阻,油红O染色显示脂滴积累大幅减少。

促进分化:相反,当设计靶向LIP起始位点下游的trans-RNA时,LIP的表达被特异性激活,LAP:LIP比例下降,进而促进了脂肪细胞的分化,脂滴显著增多。

这一系列实验不仅展示了trans-RNA在基础研究中作为解析基因功能的利器,更描绘了其在代谢疾病治疗中的前景:我们可以不改变基因组,不改变mRNA水平,仅仅通过调节特定蛋白异构体的翻译比例,就能逆转细胞的病理状态。

自然界的“伏笔”:天然存在的trans-RNA

在展示了人工合成trans-RNA的强大功能后,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生物学问题:自然界中是否本就存在这样的机制?真核生物基因组中转录大量的反义RNA(Antisense Transcripts),通常我们认为它们通过形成双链RNA来诱导基因沉默(如RNA干扰)。但是,是否有一部分反义RNA,如果带有5'帽结构,实际上是在扮演“激活者”的角色?

利用修改后的CapSeq技术,研究人员在HEK293细胞中富集并测序了带有5'帽的小分子RNA(20-100 nt)。结果令人惊讶:虽然大多数反义转录本被认为源自双向启动子,但这些加帽的反义小RNA在全转录组范围内广泛分布。

数据显示,在所有比对到反义链的加帽小RNA中,有高达 42.9% 的序列映射到了mRNA的5'UTR区域,且在转录起始位点(TSS)附近有显著富集。这与传统的基因沉默模型并不完全吻合。

为了验证这些天然加帽反义RNA的功能,研究人员挑选了两个候选者:靶向 EPRS1 和 ARF1 基因的反义转录本。对于 EPRS1,它拥有多个非经典的uORF。当将人工合成的、带有5'帽的 EPRS1 反义RNA转染进细胞后,EPRS1的蛋白水平显著上升,而mRNA水平不变。对于 ARF1,天然反义转录本对应其下游的一个可变翻译起始位点。引入外源的trans-ARF1成功增加了ARF1较短异构体的表达,而非全长异构体。

这有力地证明,细胞内确实存在天然的 “trans-RNA”。它们不仅仅是转录噪音,而是精密的翻译调控因子。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反义RNA即沉默”的刻板印象,揭示了一个隐藏的、正向的转录后调控维度。

RNA世界的无限可能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出了发明一种新工具。它向我们展示了RNA分子在三维空间中互作的复杂性与灵活性。从工具的角度看,trans-RNA具有巨大的优势:

可编程性 (Programmable)只需设计与目标互补的序列,即可靶向任意mRNA。

不改变基因组相比于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它不涉及DNA层面的永久改变,安全性更高。

调控精细度它能特异性选择起始密码子,调节蛋白异构体比例,这是目前大多数工具无法做到的。

激活而非抑制填补了特定基因翻译激活工具的空白。

从生物学机制的角度看,它挑战了教科书中关于翻译起始的线性扫描模型。核糖体通过外源RNA的辅助,它可以实现“空间跳跃”。这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在疾病状态下(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细胞内天然trans-RNA的表达谱是否发生了改变?这是否是导致病理蛋白翻译异常的原因之一?我们是否可以开发针对天然trans-RNA的药物,通过干扰这种互作来治疗疾病?

正如研究人员在文中所展示的,一段短短的RNA,配合一个甲基化的帽结构,就能接管庞大复杂的核糖体机器。这再次提醒我们,生命系统的底层逻辑虽然基于化学分子,但其运行方式充满了可重构的逻辑之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