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刷新认知!科学家首次发现,中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竟能完全消退
来源:奇点糕 2023-11-27 13:06
希望Fuster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能改变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范式。
起病于童年时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一直以来,动脉粥样硬化都被认为是一种进展性、不可逆的疾病。它的特点是长期潜伏无症状,首发临床表现往往是心肌梗死或中风等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每年全球超过2000万人因此死亡[1]。
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年轻时就开始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率有可能会降低[2,3]。由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患者往往没有临床症状,目前科学家对这个群体的动脉粥样硬化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还知之甚少。
近日,由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的Borja Ibáñez和Valentin Fuster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发表一项重磅研究成果[4]。
他们利用多区域三维血管超声(3DVUS)成像技术,对3471名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参与者展开了长达6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在这6年间,32.7%的参与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增加100%及以上。
让他们吃惊的是,在体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参与者中,竟然有8%的人在6年后体内斑块完全消失,而且不吸烟是斑块完全消失的最强预测因素。这一发现打破了动脉粥样硬化不可逆转的固有认知,让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预防有了新的认知。
论文首页截图
为了深入了解无症状中年人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的动态变化,Fuster团队调用了PESA(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队列研究的3471名参与者数据。
这些参与者年龄在在40-55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9岁,其中36%为女性。所有参与者在入组时以及随后的6年中,每隔3年做一次多区域三维血管超声(3DVUS)成像检查,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积(GPV[㎜³],双侧颈动脉和股动脉斑块负担)。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斑块的进展(GPV从基线到随访第6年间增加≥100%)和消退(GPV从基线到随访第6年间减少100%,即完全消失)情况。
总的来看,基线时外周SA患病率为44.1%,随访6年后增加到58%。重要的是,大约每3名在入组时没有SA的参与者中就有1人(发病率为36.5%)在6年后出现SA。
6年间的变化
股动脉区域是基线(31.0%)和随访(41.8%)期间最常患病的区域。颈动脉在基线的患病率为24.9%,随访6年后增加到37.8%。
在纳入研究的3471名参与者中,有1134人(32.7%)发现SA进展,其中527人(46.5%)在入组时有SA,607人(53.5%)没有;123人(1529名入组时有SA的参与者中的8.0%)SA消退。
SA进展和消退的示例
与SA保持稳定或消退者相比,SA进展者更可能是男性、老年人和吸烟者,且SA进展者的平均LDL-C和收缩压(SBP)水平较高。而与SA进展者或稳定者相比,SA消退者更有可能在基线时没有冠状动脉钙化(CAC)。
在确定预测变量时,Fuster团队发现,年龄较大是SA进展的最强预测因子,随后分别是LDL-C水平高、男性、吸烟和SBP升高。不吸烟、女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低是SA消退的最强预测因子。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处于SA状态的中年人而言,及时干预生活习惯(戒烟等)或消除风险因素,或有助于帮助消除体内的SA斑块。重要的是,在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只有基线时SA负担较低(GPV<126.5㎜³)的参与者,才能在6年随访后实现斑块消退。
Fuster团队认为这一发现是合理的,因为在经历了纤维化和钙化后,SA晚期阶段发现的较大斑块就不太容易消退。基于这一发现,他们认为,当前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法需要做出转变: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工作有必要从生命早期开始。
研究摘要图
在Fuster团队看来,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至少有三个临床意义。
第一,进一步强化了“应在生命早期对心血管风险因子进行控制,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恶化”这一新兴观点。
第二,3DVUS是一种简易无创的外周动脉评估方法,可用于确定哪些人已经开始发病。
第三,处于早期阶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可能被“治愈”(即斑块完全缓解),这改变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认知。
希望Fuster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能改变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范式。
参考文献:
[1].Vaduganathan M, Mensah GA, Turco JV, Fuster V, Roth GA. The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A Compass for Future Health. J Am Coll Cardiol. 2022;80(25):2361-2371. doi:10.1016/j.jacc.2022.11.005
[2].Domanski MJ, Tian X, Wu CO, et al. Time Course of LDL Cholesterol Expo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 Risk. J Am Coll Cardiol. 2020;76(13):1507-1516. doi:10.1016/j.jacc.2020.07.059
[3].Pencina MJ, Pencina KM, Lloyd-Jones D, Catapano AL, Thanassoulis G, Sniderman AD. The Expected 30-Year Benefits of Early Versus Delayed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y Lipid Lowering. Circulation. 2020;142(9):827-837.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5851
[4].Mendieta G, Pocock S, Mass V, et al. Determinants of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over 6 years. J Am Coll Cardiol, 2023, 82(22): 2069-2083. doi:10.1016/j.jacc.2023.09.81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