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为了防癌,乳腺内竟有三重天然防线!
来源:网络 2024-09-08 11:16
这项研究揭示了乳腺癌发生和正常组织防癌相关的不少奥秘,不过Nature同步发表的评论文章和研究者们指出了同一点,即人类乳腺相比小鼠要复杂得多,未来还需要开展转化研究,来验证研究结论是否能在人体内复现。
登上《自然》的一项最新研究[1],就为上面两个问题给出了一部分答案:英国剑桥大学、荷兰癌症研究所与比利时VIE-KU Leuven癌生物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合作,揭示了乳腺组织内防止发生致癌突变细胞形成肿瘤的三道防线,三道啊!怎么看乳腺都算是尽力了,绝大多数发生致癌突变的细胞都突破不了防线,少数最终成瘤的那都是妖王级别了。
具体来说,乳腺的第一道防线是乳腺导管内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乳腺干细胞,它们产生的绝大多数后代寿命都只有几个月,因此即便是携带致癌突变的细胞也不容易长期存活;第二道防线则是受雌激素调节的乳腺组织局部重塑,这会全面且随机性地随着月经周期,清除大多数突变细胞克隆;最后一道防线则是乳腺导管的特殊形态,会限制细胞克隆的扩张空间。
乳腺防癌三道防线的示意图
看似一切安好的正常组织各个角落,却完全可能藏着携带p53、KRAS等关键癌基因突变的细胞[2],这个画面相信各位都能想象到,但对其成因学界却迟迟没有定论:这些细胞到底是因为各自独立、并无关联的致癌突变高频率发生呢,还是它们都有共同的源头,是一小撮携带致癌突变的细胞播散到了组织各处呢?后者就有点像经典的“土壤-种子”理论了。
本次研究也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展开,研究者们敲除了Confetti小鼠的Brca1和Trp53基因(使绝大多数Confetti标记细胞的Brca1或Trp53基因发生重组),在饲养200-250天后,小鼠乳腺长出了可明显被触及的肿瘤,符合两种基因突变时导致乳腺癌风险的升高。
但与此同时,乳腺导管系统各处还存在许多发生Brca1或Trp53重组,却并未癌变的细胞克隆,而作为对照的Brca1/Trp53野生型细胞克隆,也按同样的模式在导管系统各处散布。更简洁地说,不管是否有Brca1或Trp53突变,细胞克隆都能区域定植(field clonalization),这和经典的“区域癌化”(field cancerization)概念也只有一线之隔罢了。
Brca1/Trp53突变型与野生型细胞克隆在乳腺导管内按相同的模式广泛分布
研究者们推测导致区域定植的驱动力,很可能是其中一部分细胞克隆源自乳腺干细胞(MaSCs),它们可以向乳腺干细胞产生后代所在的位置播散,而Brca1/Trp53野生型的“普通”细胞克隆,则会由于缺乏自我更新能力而逐步消亡;对乳腺内细胞命运的分析也确实如此,且研究者们同时发现,乳腺干细胞产生的后代细胞,有80-90%寿命仅有几个月。
由此,乳腺防癌的第一道防线就浮现了:乳腺干细胞们产生的后代大多短命,所以即便携带致癌突变,细胞也不容易长期存活,只有少数细胞能存活并在乳腺导管内广泛扩散。但研究者们同时注意到,突变状态相同细胞克隆的大小各不相同,更准确地说,各个细胞克隆严格遵循了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即大多数克隆体积小,少数则能增大数百倍。
这又是为什么呢?研究者们推测这可能与乳腺干细胞在月经周期时被雌激素调控有关(导致乳腺导管伸展,上皮增生等生理改变),并在试验中证实月经周期是导致乳腺干细胞更替,即旧细胞死亡、新细胞出现的动力,而也正是由于乳腺干细胞更替和组织的重塑,乳腺内至少一半的细胞克隆会在月经周期内消失,这种清除效应就是第二道防线,但少数狡猾的克隆不仅能存活下来,还会借着月经周期干细胞增殖的机会加速生长,所以体积才非常大。
某些细胞克隆会在月经周期乳腺组织重塑之际加速生长
而最后一道防线相对最好理解,还记得奇点糕前面提到,Brca1/Trp53突变型和野生型细胞克隆,都会按相同模式在乳腺导管内分布吗?这是因为乳腺导管的线性形态对细胞生长在空间维度进行了限制,且携带致癌突变的细胞还要与周围细胞竞争,使细胞克隆的扩张空间有限;只有少数在导管末端的细胞相对不受限制,也更容易形成体积较大的肿瘤。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揭示了乳腺癌发生和正常组织防癌相关的不少奥秘,不过Nature同步发表的评论文章和研究者们指出了同一点,即人类乳腺相比小鼠要复杂得多,未来还需要开展转化研究,来验证研究结论是否能在人体内复现。
参考文献:
[1]Ciwinska M, Messal H A, Hristova H R, et al. Mechanisms that clear mutations drive field cancerization in mammary tissue[J]. Nature, 2024, 633(8028): 198-206.
[2]Cereser B, Yiu A, Tabassum N, et al. The mutational landscape of the adult healthy parous and nulliparous human breast[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513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