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精知毓叶论坛热议后疫情时代下双相情感障碍临床实践

来源:绿叶制药 2022-09-05 11:52

方贻儒教授、陈俊教授、胡少华教授,王翼教授,宓为峰副主任,陆邵佳博士,余生林和白渊翰医师分别就各自的临床实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日前,由绿叶制药举办的首届精知毓叶高峰论坛盛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神医学领域诸多学科带头人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齐聚一堂,以展望未来作为切入点,对精神医学领域的防治进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碰撞,专家们在论坛现场的讨论激情和思想火花四射,但最受关注的还是双相情感障碍。

方贻儒教授、陈俊教授、胡少华教授,王翼教授,宓为峰副主任,陆邵佳博士,余生林和白渊翰医师分别就各自的临床实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双相障碍也称躁郁症,是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是世卫组织排名第六的重性精神类疾病,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严重慢性精神疾病。据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为1%—3%,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5%左右。但由于症状不典型、暴露不充分,双相障碍易被误诊或者延迟就医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在疫情之下误诊或延迟就医更是会面临加剧风险。也正因为如此,各位专家在分享和讨论中大都围绕各型疾病的诊断展开。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也表示双相障碍其病理学机制复杂,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亟需加强探索与研究。针对目前的诊断问题,方教授介绍了多种生物学标记物预测法,如BDNF、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变化、褪黑素、8分钟MRI等。为听众带来更多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研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启发。

佘生林建议在双相抑郁的早期诊断过程中,患者年龄、情感气质、双相家族史等问题都需特别警惕,除此之外,一些与抑郁症有的差异化特征,如食欲增加、嗜睡、心境波动大、运动迟滞等问题都需要引起关注。

陆邵佳博士就双相抑郁的早期识别,分享了自己在不同人群方面的研究,他认为青少年的双相抑郁诊断,要警惕对方是否有双相家族史,抑郁发作持续时间短,抗抑郁药物使用疗效差、心境变化快等问题;同对于产后抑郁、季节性抑郁等患者需要特别询问躁狂、轻躁狂的发作史;更好地利用量表等评估工具,结合临床诊断。

王翼教授分享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他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病情稳定前,往往会经历频繁换药,这导致影响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远期预后。他建议双相障碍的治疗需要引入全病程管理,尤其是在患者首次出现急性变化的时候,关键性药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考虑到药物干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平衡性,就目前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来看,他认为喹硫平作为长期药物的疗效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

白渊翰分享自己在双相抑郁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经验,他发现,就临床反应来看,双相抑郁患者的药物耐受差于双相躁狂,所以药物的使用应基于个体化评估来使用。

宓为峰副主任发现双相抑郁患者刚开始治疗效果不出错但后续反应不佳,建议在临床诊断中,可参考更多的生物学指标,如遗传学、内分泌、神经生化都有很多证据区别抑郁症与双相抑郁。同时由于双相抑郁通常共病较多,合并治疗对双相抑郁的治疗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觉得未来合并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将会是双相治疗的一个探索方向。

陈俊教授在总结中提到,双相抑郁的诊断循证证据有限,可治疗的药物少,治疗后患者残留症状多,作为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他同时也对主办方绿叶制药在特殊时期邀请和组织这么多专家的不容易表示了感谢,他认为这样高级别的论坛、以及各位专家的热烈分享对双相障碍诊疗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帮助很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