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口服降糖药失效后的降糖“小能手”

来源:苏健民 2023-12-22 12:16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截至2019年底,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经达到1.4亿人,其中约有一半是未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截至2019年底,中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经达到1.4亿人,其中约有一半是未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此外,还有大量糖尿病前期人群[1]。2型糖尿病(T2DM)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β细胞功能的逐渐衰退直至衰竭。口服药物(OAD)是糖尿病治疗的中药手段之一,但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数据显示[1],我国单纯使用OAD治疗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率仅为30%左右。即使使用多种OADs,我国T2DM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达标率也仅为50%[2]。这就意味着单纯使用OADs,已经不能长期有效维持T2DM的血糖控制。因此随着β细胞功能的持续衰退,T2DM的治疗从OAD逐渐过渡到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成为OADs治疗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起始治疗的首选[3-4],但基础胰岛素的应用存在起始治疗时间过晚,起始剂量不足,剂量调整不充分等弊端,导致血糖达标率也仅维持在40% 左右[5],而传统的“阶梯式”治疗模式又会导致患者血糖的反复及并发症风险的升高。因此如何尽早提高血糖达标率、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了临床T2DM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早期联合”治疗打开T2DM治疗新大门。2023最新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南均推荐2型糖尿病(T2DM)要“早期联合”治疗,以期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药物间的联合最大限度减少高血糖暴露,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众多联合治疗方案中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早期联合脱颖而出,研究结果表明[6]:胰岛素和GLP-1RA是降糖疗效最强的两类药物,两者同属注射类降糖药物,通过机制互补多靶向作用于糖尿病多项生理病理机制,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强效降糖的同时减轻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实现“增效减副”的效果。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简称“IDegLira”)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长效GLP-1RA的联合制剂,含有70%的德谷胰岛素(IDeg)和30%的门冬胰岛素(IAsp),前者能平稳有效控制空腹血糖,后者发挥餐时胰岛素作用,覆盖全天各餐餐后血糖从而实现全天血糖控制,且使用便捷,每日一次给药,不受进餐时间影响,显著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成为OADs治疗失败后的新型控糖“小能手”。

现分享一例多种OADs治疗后血糖依然控制不佳转为IDegLira治疗的案例。

案例

患者,女性,62岁。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8年,头晕6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8年前因昏迷来我院住院,查血糖38 mmol/L,诊断为T2DM,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院后予诺和灵30R治疗,血糖控制良好,7年前始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目前使用格列齐特缓释片(60 mg 1天1次)、达格列净(10 mg 1天1次)、利格列汀(5 mg 1天1次)治疗,血糖控制欠佳,伴肢体麻木,无视物模糊。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视物天旋地转感,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无头痛、胸闷,无心慌、出冷汗,无腹痛、腹泻、发热等。精神、睡眠一般,胃纳良好,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8年,口服降压药治疗,自诉血压控制良好。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否认嗜酒、吸烟史。

家族史:其母亲、哥哥、姐姐均患有糖尿病。

体格检查:身高151 cm,体重49 kg,体重指数(BMI)21.5 kg/m2,腰围76 cm,血压136/75 mmHg,体温36.5 ℃,呼吸19次/分,心率73次/分。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系统检查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注:HbA1c糖化血红蛋白;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小时血糖;TC:总胆固醇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 ;BUN:尿素氮;Scr:血肌酐;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其他辅助检查:

  • 腹部超声:脂肪肝
  • 神经、肌电图:双侧腓总神经受损
  • 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 下肢动脉彩超:双下肢动脉硬化
  • 心脏彩超:二、三尖瓣、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 心电图:未见异常
  • 颅脑MRI、MRA:轻度脑动脉硬化
  • 颈椎MRI:颈椎退行性病变,颈4/5,5/6,6/7椎间盘突出。

 

既往血糖监测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平均FPG 8-15mmol/L,平均2h-PPG 未规律监测,未发生过低血糖

病例特点:

1.中老年女性,疾病病程长;

2.口服3种OADs血糖依然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不达标

3.合并高血压、脂肪肝、高脂血症等多种伴随疾病

4.已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初步诊断

1.2型糖尿病伴多个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2.高血压1级(极高危)

3.脑动脉硬化症

4.脂肪肝

治疗方案

给予口服伏格列波糖分散片0.2mg TID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14剂量单位,治疗期间血糖情况及具体治疗方案见表1

表1 治疗期间血糖情况及具体治疗方案

注:FPG: 空腹血糖;2hPPG:餐后2小时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案例讨论

本例患者为62岁中老年女性,糖尿病病程8年,疾病病程长,既往曾使用多种OADs治疗血糖依然控制不佳:HbA1c:9.8%;FPG 14.5mmol/L;PPG:17.1mmol/L,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伴随疾病,且已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综合以上因素,平稳控制血糖(HbA1c <7.0%,FPG<6.1mmol/L)成为首要治疗目标,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明显升高,治疗方案要兼顾餐前及餐后血糖;结合患者疾病特点及指南推荐,IDegLira纳入起始治疗考虑范畴。作为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注射液,IDegLira在胰岛素使用剂量更低的情况下,能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的控制,降糖效果优于基础胰岛素,并且能减少低血糖风险,避免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循证证据方面,DUAL I全球研究针对既往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对比了起始IDegLira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单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7]。结果显示:IDegLira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血糖(FBG)降幅均优于德谷胰岛素治疗组和利拉鲁肽治疗组,且IDegLira不增加体重和低血糖风险,同时减少了基础胰岛素或GLP-1RA的用量。再次证实IDegLira兼具胰岛素和GLP-1RA的临床优势,实现血糖控制的同时,改善胰岛素治疗后的体重增加,降低低血糖风险,实现“增效减负”的效果。同时IDegLira每日一次皮下注射治疗,使用简单便捷,患者更易接受该治疗方案并长期坚持,提高治疗依从性。

治疗过程中,患者血糖明显改善,FPG从14.5mmol/L下降到5.6mmol/L,2hPPG从17.1mmol/L下降到8.5mmol/L,体重治疗2周后体重减轻1.3kg,实现降糖及减重双重获益。

综上所述:随着T2DM的病情进展,单独使用OADs或基础胰岛素治疗均无法长期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早期联合治疗成为T2DM治疗的主流趋势,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同时改善患者预后。IDegLira作为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联合制剂,融合了胰岛素与GLP-1RA两种最强降糖疗效的药物优势,简化了基础胰岛素和GLP-1RA联合治疗方案,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强效控糖的同时带来减少体重增加及低血糖风险的双重优势,且使用更加便捷、灵活,成为OADs治疗失败的T2DM患者起始注射治疗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1.高蕾莉, 纪立农,等. 2009~2012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与血糖控制状况调查.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22(7):594-598. 

2.Ji LN, et al.  J Diabetes. 2015 Mar;7(2):166-73.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4.纪立农,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28(10)721-728. 

5.J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19(6):822-830. 

6.Tsapas A, et al.Ann Intern Med. 2020 Aug 18;173(4):278-286.

7.Gough SC,et al.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 Nov;2(11):885-93. 

作者简介:

苏健民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任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甲状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培教学督导专家。从事内分泌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对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