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室友的力量!Nat Commun:我国科学家探究大学室友之间的同伴效应对未来学业成绩的影响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4-06-21 11:52

研究发现,室友间的确存在直接的学业成绩影响,且效果随时间推移与室友间的相互熟悉度增强而增长,尤其在第三学期达到高峰,之后可能因课程选择多样化和课外活动增多而有所波动。

长久以来,探究社会传播与教育交界处的核心议题——同伴效应与同伴影响力,一直是学术界的聚焦点。理解同龄人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社会行为及学习成果,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优化学习场景至关重要。

同伴间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取决于他们的特质与行为模式:优异的同学能激发学习动力,而诸如吸烟、药物滥用等不良行为的同伴效应,则与学业表现下滑紧密相关。此外,同伴关系的涟漪还波及至政治倾向、STEM领域(指的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专业,包括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兴趣维持、职业志向乃至未来的收入水平,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深入剖析同伴对学术成绩影响的重要性,这为制定干预措施、缓解负面同伴效应提供了策略基础。

然而,传统的研究方法在解析同伴影响力的因果关系时面临重重挑战,尤其是在动态且复杂的教育情境下,难以清晰区分同伴效应与同伴选择(peer selection)的界限。例如,学生同伴之间学业成绩的相似性可能是由于同质性(homophily,即根据学业成绩的相似性选择同伴)而不是由于同伴影响。

与教室等开放的教育环境不同,大学宿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紧密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相互交流,并有可能相互学习。虽然寝室可能不像教室和图书馆那样是主要的学习场所,但它为一小群稳定的学生同伴提供了一个高度人际交往和外溢的环境。在西方大学,大一新生通常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喜好灵活选择宿舍和室友,而中国大多数大学则是随机分配寝室。在中国,一个典型的四人寝室包含四张床和一些公共区域,与包含四间独立卧室的西方寝室套房相比,提供了一个更具互动性的环境。

以往研究受限于静态观察数据、实验实施的难度及同伴关系的动态变化,而中国高校的宿舍环境为长期追踪一群稳定室友的学业进展创造了契机。此外,引入跨学科方法,如零模型分析,为探索同伴效应的复杂性开辟了新径,通过模拟随机结构,有效辨识真实同伴影响与背景噪音。零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分析社会网络干预的效果,将其应用于室友学业成绩的相似性检测,可为同伴效应的识别提供有力工具。

如今,在一项研究中,来自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零模型、回归方法对学生住宿和学业成绩的纵向数据集进行分析,从而定量确定室友同伴效应。他们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一所公立研究密集型大学,涵盖了随机分配室友后居住在四人寝室的 5272 名本科生。由于室友分配既没有考虑学生入学前的学习成绩,也没有考虑他们的个人偏好,因此这种初始化是可信的随机分配,而且后来也没有明显的重新分配。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6月6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eterogeneous peer effects of college roommate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研究发现,室友间的确存在直接的学业成绩影响,且效果随时间推移与室友间的相互熟悉度增强而增长,尤其在第三学期达到高峰,之后可能因课程选择多样化和课外活动增多而有所波动。回归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室友先前成绩对个体未来成绩的正面预测作用,强调了同伴异质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成绩差异较大的室友组合中,低起点学生从高成就室友那里获益更大;而成绩相近的室友组内,成员数量对成绩提升的正面关联更显著。

总之,这些结果描绘了室友同伴效应的丰富图景,并表明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策略可能取决于他们在由成绩排名、同伴平均成绩和同伴异质性组成的高维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图片来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doi:10.1038/s41467-024-49228-7

虽然这项新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室友同伴效应,但在解释结果时应考虑到数据和分析的局限性。首先,这些纵向数据仅限于一所大学的两个中国本科生队列。这些发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生群体、大学和国家,还需要在有学生住宿和学业成绩相关数据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

其次,根据管理程序,室友分配似乎是随机的。虽然这些作者为这一假设提供了一些支持性证据,但是他们仍缺乏有关学生人口统计学、个人信息和大学前学业成绩的全面数据,因此无法对这一假设进行直接研究。

第三,该分析依赖于对每个队列和专业的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 GPA)百分位数进行归一化处理,这样可以对不同学科进行公平的比较,但同时可能会丢失更多的数据信息。举例来说,如果能进行更好的归一化处理,保留 GPA 的分布情况,将是一种改进。

第四,宿舍环境之外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室友学业成绩的同化,如秩序、课堂互动、社交网络、行为模式和共同的外部因素。揭示室友同伴效应的内在机制(如同伴压力和学生身份认同)超出了这项新研究的范围,但作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是可取的。

总之,这些作者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一组新纵向数据,从而证实了大学室友的同伴效应并评估了它的程度。研究结果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同伴学习与模仿正面榜样的价值,为教育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Yi Cao et al. Heterogeneous peer effects of college roommate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doi:10.1038/s41467-024-49228-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