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精准医疗大突破!Nature:科学家发明分子“遥控器”,有望精准控制药物信号

  1. GPCR
  2. 动物实验
  3. 神经降压素受体1
  4. SBI-553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1-04 10:51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药物设计范式,更让人们看到了无副作用药物的广阔前景。

你是否期待过这样的药物:既能精准发挥治疗作用,又能彻底避开恼人的副作用?就像智能电视切换频道,只保留想看的节目,关掉所有杂音。这一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近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等机构的科学家在《Nature》发表重磅研究,揭示了一种革命性的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设计策略,通过 “分子胶水” 和 “分子缓冲垫” 机制精准调控信号通路,让药物实现 “信号选台”,为下一代无副作用精准药物打开了大门。

GPCR 是人体中最繁忙的 “信号接收站”,也是药物研发的 “黄金靶点”。作为最大的膜蛋白家族,它负责接收光线、气味、激素、神经递质等各类外界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内的反应,调控生长、代谢、神经传导等关键生理过程。正因如此,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的 FDA 批准药物都以 GPCR 为作用靶点,涵盖降压药、抗过敏药、精神类药物等多个领域。

但传统 GPCR 药物更像一把 “大锤”,只能整体 “开启” 或 “关闭” 受体,无法区分其下游复杂的信号网络。一个 GPCR 可能激活 16 种不同的 G 蛋白,引发多种细胞反应,其中有些是有益的治疗效应,另一些却会导致严重副作用。研究负责人 Lauren M. Slosky 博士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更‘聪明’的药物,既能开启治病的‘好信号’,又能关闭导致副作用的‘坏信号’。”

以往绝大多数 GPCR 药物都结合在受体的细胞外区域,如同一个 “外部开关”,难以精准调控下游信号。而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思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此前被忽视的 “内部接口”——位于细胞内的 GPCR 与信号蛋白结合区域。研究团队以神经降压素受体 1(NTSR1)为模型(该受体与慢性疼痛、成瘾、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发现了一类名为 SBI-553 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能精准结合到 NTSR1 的细胞内接口,发挥 “分子胶水” 和 “分子缓冲垫” 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促进受体与具有治疗价值的 G 蛋白(如 G₁₂/₁₃家族)结合,另一方面阻止其与引发副作用的 G 蛋白(如 Gq/11 家族)相互作用。形象地说,这就像在拥挤的电梯里,有人精准按住开门键迎接 “有益信号”,同时挡住 “副作用信号” 的进入。

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团队通过结构建模与高维构效关系分析,成功对 SBI-553 的化学骨架进行了微小改造,生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 G 蛋白选择性的变体化合物。比如 SBI-342 能特异性阻断 GₒA 信号,却不影响其他通路;SBI-593 则对 Gq 信号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Steven H. Olson 博士指出:“我们只需改变化合物的几个化学基团,就能精准控制哪些信号通路开启、哪些关闭,而且这些变化是可预测的。这意味着药物化学家可以理性设计新一代‘偏置配体’药物,不再依赖盲目筛选。” 研究还发现,这种信号选择性在人、小鼠、大鼠等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且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差异化的生理效应,比如 SBI-553 能有效阻断 NTSR1 激动剂诱导的体温下降,而改造后的 SBI-593 则无此效果,这进一步证实了其临床应用潜力。

NTSR1变构调节剂SBI-553表现出信号转导蛋白特异性功效

尽管这项研究聚焦于 NTSR1,但它的意义远超单一受体。由于这个 “细胞内接口” 在整个 GPCR 家族中高度保守,该平台技术有望推广至数百种 GPCR 靶点,覆盖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代谢病甚至癌症等多个治疗领域。Slosky 强调:“这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受体的突破,我们可能正在开启一个‘偏置药物’的新时代。借助这种策略,我们有望开发出‘只止痛不成瘾’的镇痛药、‘只降糖不增重’的糖尿病药,真正实现精准医疗的核心目标。”

随着结构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药物设计正从 “整体调控” 迈向 “通路选择” 的精准时代。就像电视从只有一个旋钮的黑白机,进化到可精准点播的智能电视,人类对细胞信号的调控能力正在实现质的飞跃。Olson 总结道:“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激活或抑制一个受体,现在可以设计只触发特定下游效应的分子,这才是精准医疗的真正含义。”

综上,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药物设计范式,更让人们看到了无副作用药物的广阔前景。在不久的将来,那些让人困扰的药物副作用可能成为历史,精准、安全的 “智能选台” 药物将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Moore, M.N., Person, K.L., Robleto, V.L. et al. Designing allosteric modulators to change GPCR G protein subtype selectivity.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643-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