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女性生育力!山东大学团队提出阴道菌群的13个分型,并揭示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4-16 15:33
该研究不仅为理解阴道微生物组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也为全球女性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还为未来开发针对女性生殖健康问题的微生物组干预策略奠定了基础。
阴道微生物群作为女性生殖健康的守护者,在维持育龄女性的生殖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正常情况下主要由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主导,这些细菌通过维持阴道酸性环境来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长。然而,当乳酸菌数量减少时,可能导致细菌性阴道病(BV)等健康问题,进而增加性传播感染、盆腔炎性疾病以及生殖健康受损的风险。尽管阴道微生物组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受到宿主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仍不明确,特别是在中国人群中更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
近日,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妇儿与生殖健康研究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院士团队联合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冯强教授团队,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Population-level analyses identify host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fluencing the vaginal microbiom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全面揭示了宿主特征及环境因素对阴道微生物组的复杂影响,并提出了中国人群的 13 个阴道菌群落分型(Vagitypes),发现了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女性生殖健康机制的理解,还为个性化医疗干预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人群生殖道菌群特点,陈子江院士团队历时 3 年,建立了包含超万名女性的中国生殖道微生物组队列,覆盖全国 20 余省份,年龄范围为 19-64 岁。I 期研究采用经典的 16S rRNA 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了 6755 名中国女性的阴道微生物组,并综合了 81 个匹配的宿主和环境变量(包括教育水平、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信息,避孕方式等生活方式,居住地、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采样月份、气候温度等环境因素,分娩方式、次数等妇产科病史,临床血液激素生化指标,阴道疾病状态等)进行系统评估。
该研究首次全面揭示了宿主特征及环境因素对阴道微生物组的复杂影响,并提出了中国人群的 13 个阴道菌群落分型(Vagitypes),发现了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女性生殖健康机制的理解,还为个性化医疗干预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该研究发现,四种核心的阴道菌(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阴道加德纳菌和解脲支原体)在超过 90% 的人群中存在,且占总菌群丰度的 98.8%。生殖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至少与 24 个变量显著相关。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对菌群组成的影响最大,解释了 6% 的菌群变异。此外,年龄、体重指数(BMI)、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居住地和采样季节等因素均显著影响阴道菌群组成。
该研究还发现,年龄是影响阴道微生物组的最强变量之一,特别是 45 岁时菌群组成出现显著转折,表现为有益乳酸杆菌减少,而潜在致病菌增加。通过中介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年龄对阴道菌群的影响可通过生育次数、避孕方式和阴道冲洗频率等生活方式介导。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娩次数增加介导了卷曲乳杆菌相对丰度下降以及加德纳菌的丰度增加。
基于 45 个关键菌种,研究团队采用非负矩阵分解(NMF)聚类方法,确定了中国人群的 13 个阴道菌群落分型(Vagitypes)。这一分类系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南非和韩国队列中得到验证,证实了其普适性。
进一步随访发现,这些阴道菌群落分型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例如,以乳酸杆菌为主的分型(Vagitype I和II)与较高的活产率相关,而以致病菌为主的分型(Vagitype VII)则显著降低生育成功率。例如,詹氏乳杆菌主导的 Vagitype V 活产率高达 59.09%,而范内斯菌主导的 Vagitype VII 活产率仅为 21.43%。
总的来说,该研究不仅为理解阴道微生物组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也为全球女性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还为未来开发针对女性生殖健康问题的微生物组干预策略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强调了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女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提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因素的综合调控作用。
山东大学陈子江、赵涵、冯强、耿玲、赵世刚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秦朗、孙天拥、李晓、赵世刚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