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最新Nature Genetics论文:揭开食管癌转移新机制,为食管癌诊疗带来新思路
来源:生物世界 2025-10-14 10:45
该研究不仅描绘了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促转移肿瘤微环境的空间分辨率图谱,还揭示了 GPR116⁺ 周细胞的重要生物学和临床意义,为转移性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创新策略。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一种发生在食管内壁黏膜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食管内壁的鳞状上皮细胞。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食管癌类型,但其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在高发地区(例如中国太行山周边区域、伊朗北部、南非等)尤为常见。
2025 年 10 月 10 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刘芝华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许雯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志刚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振宁教授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Genetics 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 and spatial profiling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eveals the immunosuppressive role of GPR116⁺ pericytes in cancer metasta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一种由 PRRX1 驱动的 GPR116⁺ 周细胞亚群,该亚群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肿瘤转移和免疫逃逸,为 ESCC 的诊断提供了生物标志物,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潜在策略。
肿瘤转移是导致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然而,肿瘤微环境中细胞的多样性以及细胞间的动态协作如何促进肿瘤转移,目前仍知之甚少。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16 个样本,117169 个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技术(5 个样本,195366 个细胞),揭示了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细胞与空间结构特征,并鉴定出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 GPR116⁺ 周细胞亚群,该亚群能够促进肿瘤转移和免疫治疗抵抗。
周细胞(Pericytes),也称为壁细胞,是包围在身体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外的一种细胞。它们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存在于血脑屏障等关键的毛细血管网络中。它们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共同维持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该研究发现,GPR116⁺ 周细胞的富集受到转录因子 PRRX1 的调控,这一发现在周细胞特异性 Prrx1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得到了证实。
从机制上来说,GPR116⁺ 周细胞通过分泌 EGFL6,与癌细胞表面的整合素 β1 结合,从而激活 NF-κB 信号通路,促进肿瘤转移进程。该研究进一步证实,血清中的 EGFL6 水平可作为多种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无创生物标志物。在 ESCC 动物模型中,阻断整合素 β1 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并显著改善免疫治疗响应。
综上所述,该研究不仅描绘了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促转移肿瘤微环境的空间分辨率图谱,还揭示了 GPR116⁺ 周细胞的重要生物学和临床意义,为转移性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创新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Nature Genetics 期刊同期发表了题为:A high-power spatial, single-cell view of pericytes in esophageal cancer metastasis 的 News & Views 文章,文章指出,李斌等人通过整合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组学分析,发现了一种由 PRRX1 驱动的 GPR116⁺ 周细胞亚群,该亚群可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肿瘤转移和免疫逃逸,为诊断提供了生物标志物,并为治疗提供了潜在策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