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 Genetics:血液里的“定时炸弹”!研究揭示引爆遗传风险的“雷管”——克隆性造血

来源:生物探索 2025-07-22 11:10

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对癌症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为未来的精准预防和早期干预点亮了一盏明灯。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本由基因写成的独特书籍。书中的绝大多数篇章,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出厂设置”,它们被称为生殖系变异 (germline variation),决定了我们的肤色、身高,也悄悄埋下了一些关于健康的伏笔。然而,生命并非一成不变。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身体内的细胞在不断分裂和更替,每一次复制都可能因为各种内外因素(如衰老、环境暴露等)而出错,引入新的“笔误”或“补丁”,这便是体细胞突变 (somatic mutation)。

长久以来,我们都知道癌症是这两部“剧本”——先天遗传与后天突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们之间究竟是如何“串通一气”的?一个人的遗传背景,是否会像一块磁铁,在生命长河中精准地“吸引”并“放大”某些特定的后天突变,从而铺就一条通往癌症的快车道?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好奇,更关乎我们能否提前预警、甚至干预癌症的发生。

7月15日,《Nature Genetics》的研究报道“Germline genetic variation impacts clonal hematopoiesis landscape and progression to malignancy”,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题的冰山一角。研究人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超过73万人的遗传和血液数据进行了深度剖析,绘制出了一幅关于我们血液系统中先天与后天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谱写癌症风险“双重奏”的壮丽图景。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对癌症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为未来的精准预防和早期干预点亮了一盏明灯。

天生与后天:我们血液中的“双重”印记

我们的造血系统,它像一个繁忙的细胞工厂,其源头是一群被称为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的“种子细胞”。这些干细胞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分化,生产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所有类型的血细胞,维持着我们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理想情况下,这个工厂里的所有“种子”都应该是多样且健康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种子细胞”会偶然获得特定的体细胞突变。如果这个突变赋予了细胞生长优势,它就会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超级杂草”,开始在“花园”里疯狂扩张,排挤掉其他正常的“种子”,形成一个由单一突变祖先主导的细胞群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克隆性造血 (clonal hematopoiesis, CH)。

克隆性造血本身并不是癌症,更像是癌症来临前的一声“警报”。它在老年人中相当普遍,但只有一小部分携带克隆性造血的人最终会发展成真正的血液肿瘤,如白血病。那么,决定这株“杂草”最终是安分守己,还是演变成一场“森林大火”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生殖系变异。

在这项规模宏大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 (UK Biobank) 的超过42万人的数据。他们发现,大约8%的参与者携带了显性遗传模式的致病性生殖系变异 (PGVs),这些基因通常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其中,最常见的“先天印记”出现在诸如 CHEK2 (约0.9%的个体携带)、ATM (0.5%) 和 BRCA2 (0.4%) 等基因中,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癌症易感基因。

接下来,关键的问题来了:这些“先天印记”与后天出现的克隆性造血有关联吗?

答案是肯定的。研究数据显示,携带显性遗传变异的个体,其血液中出现克隆性造血(特指那些驱动血液肿瘤的基因突变,称为CH-heme)的几率显著更高,比没有这些遗传变异的人高出约12%。不仅如此,他们血液中出现另一种形式的体细胞突变——染色体片段的嵌合性异常 (mosaic chromosomal alterations, mCAs)——的风险也更高,尤其是常染色体的拷贝数中性杂合性丢失 (copy-neutral loss of heterozygosity, CNLOH),风险增加了约34%。

这就好比说,一个人的“出厂设置”如果存在某些特定的“漏洞”,那么在他的生命历程中,造血系统似乎就更容易出现“程序错误”或“系统崩溃”。

“命运”的剧本:遗传背景如何挑选“叛变”细胞?

更有趣的是,这种影响并非笼统的,而是高度特异性的。遗传背景似乎在为后天突变的发生精心“挑选”剧本。

研究人员发现,在携带遗传变异的人群中,并非所有类型的克隆性造血都同样增多。数据显示,DNMT3A 和 ASXL1 这两个最常见的克隆性造血驱动基因的突变,在遗传变异携带者中显著富集。同样,特定的染色体区域变化,如1p、11q和15q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也与遗传背景紧密相关。

这表明,不同的“先天印记”似乎为不同类型的“后天突变”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进行了一场更为精细的“配对游戏”,试图找出哪些特定的遗传基因,会 predispose (易感) 哪些特定的克隆性造血事件。

通过复杂的统计学分析,他们成功锁定了14个显著与克隆性造血风险增加相关的“罪魁祸首”基因。这其中包括了大家熟知的“明星”抑癌基因 TP53,以及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 CHEK2 和 ATM。更重要的是,在后续涉及超过30万人的五个独立队列的验证中,他们确认了其中8个基因的可靠性,并首次发现了两个全新的克隆性造血易感基因:NBN 和 PTPN11。

这一发现本身已经足够振奋人心,但真正的精髓在于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共谋”模式。研究人员绘制了一幅详细的“互动热图”,清晰地展示了哪些遗传基因与哪些后天突变特别“情投意合”。

例如,携带 CHEK2 基因遗传变异的人,其血液中出现 DNMT3A 基因后天突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而携带 ATM 基因遗传变异的人,则更容易在后天获得11q染色体臂的杂合性丢失——巧合的是,ATM 基因本身就位于11q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来自遗传,使得一条染色体上的抑癌基因失效;第二次打击来自后天,导致另一条正常的染色体拷贝也丢失或突变,从而彻底“干掉”了这个基因的保护功能。

这些发现如同一部被破译的密码本,它告诉我们,生殖系变异不仅仅是增加了突变发生的总概率,更像是一个导演,在为体细胞突变的“剧本”设定特定的情节走向。它创造了一种选择压力,使得某些特定的后天突变细胞能够更好地存活和扩张,最终在我们的血液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杂草”到“森林大火”:预测血液肿瘤风险的新罗盘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遗传背景会影响克隆性造血这颗“杂草”的生长,那么它是否最终会影响“森林大火”——也就是血液肿瘤——的发生风险呢?

答案再次是肯定的。研究人员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追踪了参与者的健康状况长达15年。他们发现,在之前识别出的98个与克隆性造血相关的遗传基因中,有16个基因的携带者,其发生血液肿瘤的风险显著高于常人。

这16个基因中,很多都是已知“惯犯”。例如,RUNX1、TP53 和 DDX41 的遗传变异主要增加髓系恶性肿瘤 (myeloid malignancies)(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而 CBL 和 POT1 的变异则与淋巴系恶性肿瘤 (lymphoid malignancies)(如淋巴瘤)关系更密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还揪出了几个全新的易感“嫌疑犯”:XRCC2 和 SLX4 的遗传变异与髓系肿瘤风险增加有关,而 MLH1 和 NTHL1 的变异则与淋巴系肿瘤风险有关。此前,这些基因只在纯合(即父母双方都遗传了致病基因)状态下才被认为与癌症有关,而这项研究首次表明,即使只是携带单个拷贝的杂合变异,也足以将血液肿瘤风险的指针向上拨动。

以 CHEK2 基因为例,携带其遗传变异的个体,发展为髓系肿瘤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3倍,发展为淋巴系肿瘤的风险则高出2.1倍。这些数据,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血液肿瘤遗传易感性的认知谱系。

然而,故事到这里,才进入最高潮的部分。如果说遗传是“因”,癌症是“果”,那么克隆性造血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仅仅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中间产物,还是连接“因果”的关键桥梁?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巧妙的分层分析,结果令人震惊。他们发现,对于绝大多数遗传变异携带者而言,其升高的血液肿瘤风险几乎完全是由克隆性造血介导的。

以 TP53 基因(它与著名的李-佛美尼综合征有关)的携带者为例,如果他们的血液中没有检测到克隆性造血,那么他们的血液肿瘤风险虽然也高于常人,但相对有限。然而,一旦他们的血液中出现了克隆性造血的迹象,其发展为髓系肿瘤的风险便会呈指数级飙升,风险比值(Hazard Ratio)高得惊人。

这种“有CH”和“无CH”之间的巨大风险差异,在 RUNX1, CHEK2, ATM 等多个基因中都得到了验证。这说明,克隆性造血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而是引爆遗传风险这颗“定时炸弹”的“雷管”。

这一发现的临床意义是巨大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风险预测罗盘。过去,我们可能只知道携带某个遗传变异会增加风险,但这个风险对个体而言仍然是模糊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克隆性造血状态,将高风险人群进一步细分。

研究人员用数据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估算了25年内发生髓系肿瘤的绝对风险。在普通人群中,这个风险通常很低,约为0.2%。然而,在 CHEK2 或 ATM 基因的遗传变异携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分别为2%和1%)的25年绝对风险超过了5%——这是一个具有临床干预意义的阈值。

更重要的是,将遗传信息与克隆性造血检测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筛查效率。要想在普通人群中找到一个绝对风险超过5%的个体,需要筛查454人。但如果我们将目标锁定在 CHEK2 基因携带者中,只需要筛查48人就能找到一位这样的高风险者;在 ATM 携带者中,这个数字是76。

对于那些风险最高(位于前0.5%)的个体来说,画面更加震撼。他们的25年患癌风险中位数,在 CHEK2 携带者中高达46%,在 ATM 携带者中也达到了30%,而普通人群中同等风险分位的个体,风险仅为4%。这意味着,通过这种“双重印记”的联合检测,我们有潜力识别出那些癌症风险极高、最需要进行密切监控和早期干预的“定时炸弹”携带者。

强强联手还是狼狈为奸?当遗传和突变“一拍即合”

至此,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已经浮出水面:先天遗传变异 创造了一种选择性的土壤,促进了特定类型的 后天克隆性造血 的发生和发展,而克隆性造血作为关键的“催化剂”,最终将遗传风险转化为了真正的血液肿瘤。

但研究人员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否所有类型的克隆性造血,在遗传携带者体内都具有同等的“作恶”潜力?还是说,只有那些被遗传背景“精心挑选”出来的克隆性造血,才是真正的危险分子?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生殖系选择的克隆性造血” (germline-selected CH)。这个概念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遗传背景下,发生频率显著高于预期的那些克隆性造血事件。例如,前面提到的,在 CHEK2 携带者中富集的 DNMT3A 突变,就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殖系选择的CH”。

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他们的猜想。在同样携带遗传变异和克隆性造血的人群中,如果他们的克隆性造血属于“生殖系选择”的类型,那么他们未来发展为血液肿瘤的风险,要远远高于那些克隆性造血与自身遗传背景“不搭”的人。具体来说,对于髓系肿瘤,风险高出2.7倍;而对于淋巴系肿瘤,风险更是高出惊人的13.1倍!

这就像一场“黑帮火并”,只有那些得到内部大佬(生殖系变异)支持的小头目(后天突变),才最有机会脱颖而出,最终掌控全局,引发一场血腥的“战争”(癌症)。

为了让这个结论更具说服力,研究人员聚焦于一个具体的组合:最常见的遗传变异基因 CHEK2 和最常见的克隆性造血基因 DNMT3A。他们发现,在所有携带 DNMT3A 克隆性造血的个体中,如果这个人同时也是 CHEK2 基因的遗传变异携带者,那么他的克隆性造血进展为髓系肿瘤的风险,是其他 DNMT3A 携带者(但没有 CHEK2 遗传变异)的2.8倍。

这个数据完美地诠释了“狼狈为奸”的协同效应。CHEK2 的遗传缺陷似乎为 DNMT3A 突变的细胞创造了绝佳的生长环境,使其不仅更容易出现,而且一旦出现,就更具侵略性,离癌症更近一步。

重写我们与癌症的“命运契约”

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长期笼罩在癌症遗传学和体细胞进化领域的迷雾。它用海量、严谨的数据告诉我们,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和我们后天获得的突变,并非独立作战,而是以一种我们前所未知的、深刻而具体的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我们血液系统的命运。

生殖系变异不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风险因子,它是一个动态的“塑造者”,深刻影响着我们体内体细胞演化的轨迹。它通过影响克隆的适应性(fitness),决定了哪些突变能够在我们体内“胜者为王”。

这些发现为我们开启了通往癌症精准预防的新大门。通过联合分析个体的遗传背景和血液中的克隆性造血状态,我们有望开发出远比当前任何方法都更精准的癌症风险预测模型。这使得我们能够在癌症发生前的数年甚至数十年,就识别出那些风险最高的个体,为他们量身定制筛查方案、生活方式干预、乃至未来的药物预防策略。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这项研究主要聚焦于造血系统,但其揭示的“先天与后天共谋”的法则,很可能也适用于其他组织和器官的癌症发生过程。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将能够绘制出覆盖全身的、更加详尽的“遗传-突变互动图谱”。

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被动地等待癌症的降临。通过解读我们基因中那份独特的“双重剧本”,我们将有能力与命运进行一场更平等的对话,甚至,亲手重写我们与癌症之间的那份“契约”。这,或许就是这项深刻研究带给我们最激动人心的启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