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实现肿瘤模型太空3D打印
来源:网络 2024-01-23 09:24
清华大学机械系熊卓教授、张婷副教授课题组研发的肿瘤模型太空3D打印与培养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在轨试验,开创了肿瘤模型太空3D打印的先河。
肿瘤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太空生物3D打印构建精准肿瘤病理模型,对于太空肿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空间微重力、辐射、发射过程强振动等环境因素对太空生物3D打印成形效果与细胞活性的不利影响,同时卫星所能携带的重量十分有限,使得活细胞组织模型太空3D打印难度非常大,国际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为应对上述挑战,清华大学机械系熊卓教授、张婷副教授课题组经过近三年攻关,研发了一整套肿瘤模型空间3D打印与培养自动化系统(总重仅6公斤);研制了适用于空间微重力环境的温敏生物墨水和悬浮介质体系,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打印性能、室温存储及防泄漏特性,有效解决了肿瘤模型样品的在轨打印和原位培养难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双色荧光显微镜空间原位自动成像技术,设计了一套可自动遥测、控制和分析的软件系统,可实现肿瘤模型样品的在轨打印、自动对焦、荧光成像及数据回传。
图1.发射前调试、安装与发射现场
今年6月7日,课题组研发的肿瘤模型太空3D打印与培养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在轨试验,开创了肿瘤模型太空3D打印的先河。根据回传数据分析发现,空间微环境有利于三维肿瘤模型的精准打印与长期形态维持,同时增强了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未来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加速太空肿瘤医学研究的发展。
图2.3D肿瘤模型的在轨打印流程与实验结果
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卫星平台的肿瘤模型在轨3D打印”(Satellite-based On-orbit Printing of 3D Tumor Models)为题,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清华大学机械系2020级博士生莫兴武、博士后张艳梅及2022级博士生王子萱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熊卓、张婷及机械系助理研究员方永聪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清华丰田联合基金等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