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百万倍速造“迷你肝”!日本团队取得突破性类器官技术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04-18 10:22
这项研究不仅是一篇论文,更是一场肝脏研究的范式革命!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中央处理器”,肩负着将营养转化为能量、储存脂肪、解毒排毒等关键使命。然而,全球超三分之一人口正面临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MASLD)的威胁,这种疾病会逐步蚕食肝脏功能,甚至引发肝衰竭。如何破解肝细胞“实验室难养”的困局,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
近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2025年4月16日在线发表)上公布了一项颠覆性成果:他们成功利用患者冷冻保存的成体肝细胞,培育出功能完备的肝细胞类器官,并在3-4周内实现百万倍级扩增,同时完整保留代谢、解毒、合成蛋白等核心功能。论文通讯作者Toshiro Sato教授激动地表示:“这是我们离‘人造迷你肝脏’最近的一次!”
突破瓶颈
传统肝细胞类器官培养面临两大难题:要么增殖能力有限,要么为求存活牺牲功能——肝细胞在实验室中极易“叛变”为胆管样细胞,功能仅能维持1-2周。研究团队从肝癌基因组学中获得灵感,发现抑瘤素M(Oncostatin M, OSM)联合STAT3信号通路激活是破局关键。
“OSM就像一把精准的‘分子钥匙’,既能打开肝细胞增殖的开关,又牢牢锁住它们的‘肝脏身份’。”论文第一作者Ryo Igarashi解释道。实验显示,OSM处理后的类器官持续增殖3个月,存活半年仍能分化,且成功抑制了YAP信号通路导致的胆管化生(一种“细胞身份迷失”现象)。更令人惊叹的是,单个人类肝细胞即可生成类器官,扩增效率高达10%-30%,媲美其他组织干细胞。
“迷你肝”交出满分答卷
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发激素诱导分化方案,让类器官“毕业”为成熟肝细胞。分化后的类器官不仅形成胆汁毛细管网,还展现出六大核心功能:
代谢王者:高效合成葡萄糖、尿素、胆固醇、甘油三酯,产能甚至超越原代肝细胞;
解毒专家: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与人体肝细胞持平,精准模拟药物代谢与毒性反应;
蛋白工厂:白蛋白分泌量达人体水平(50-150 μg/天/百万细胞),凝血因子产量飙升;
脂质管家:自主生成脂滴,PPAR激动剂可逆转脂肪堆积,为MASLD药物筛选提供理想模型;
再生黑科技:移植至肝损伤小鼠体内后,类器官全面“接管”肝功能,修复代谢分区结构;
基因编辑平台:成功敲除G6PC、OTC等基因,精准模拟糖原累积症、尿素循环障碍等遗传病。
OSM-STAT3促进人类肝细胞类器官的稳定扩增
冷冻肝细胞或成“生命种子”
当前肝移植面临严峻供需矛盾——供肝存活窗口短,冷冻肝细胞复苏后增殖能力差。而这项研究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将冷冻肝细胞转化为类器官,可唤醒其“再生潜能”,成为移植的优质原料。Sato教授展望:“若实现千万倍级扩增,类器官移植或彻底改变肝衰竭治疗格局。”
药界长期依赖原代肝细胞进行毒性测试,但这类细胞每瓶售价高达10万-30万日元(约合5000-15000元人民币),且活性仅维持数天。相比之下,类器官成本低廉、批次稳定,更可模拟真实疾病状态(如自主脂质生成而非人工注射)。研究团队已用类器官成功测试对乙酰氨基酚毒性,灵敏度超越传统模型。
“这项研究不仅是一篇论文,更是一场肝脏研究的范式革命。” 业内专家评价,随着类器官扩增技术与基因编辑的结合,个性化肝病治疗、药物精准筛选乃至“人造肝脏”的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Ryo Igarashi et al, Generation of human adult hepatocyte organoids with metabolic functions,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8861-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