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泛素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调节线粒体DNA突变的遗传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0-24 11:37

研究发现USP30酶过度激活会抑制泛素标记缺陷线粒体,导致突变线粒体DNA逃逸"质量控制系统"并遗传给后代;使用化合物CMPD39抑制USP30可在受精后创造"清除窗口",有效清除突变线粒体DNA。

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遗传突变传递的一种细胞机制,并指出一种潜在治疗方法,或可降低婴儿罹患严重且无法治愈的线粒体疾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发现USP30酶过度激活会抑制泛素标记缺陷线粒体,导致突变线粒体DNA逃逸"质量控制系统"并遗传给后代;使用化合物CMPD39抑制USP30可在受精后创造"清除窗口",有效清除突变线粒体DNA。这些发现为预防线粒体疾病提供了药理学治疗新思路。

根据研究结果,这些突变的传递涉及一个过程:该过程既阻止了突变线粒体的清除,同时又增加了它们在细胞中的数量。这解释了这些突变是如何"逃过"筛选并可能在将来引发疾病的。

线粒体是所有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并拥有自己的DNA。受精后不久,胚胎会启动一个"质量控制"系统来清除"有缺陷的"线粒体,该过程称为线粒体自噬。在此过程中,泛素蛋白作为一种标记物,指引被改变的分子走向销毁。

线粒体自噬维持着线粒体DNA与核DNA之间的和谐,确保两者的兼容性。然而,由于mtDNA的突变率比核基因组高出约15倍,这对它们的共生关系构成了挑战。

USP30酶通过阻断泛素并阻止其"标记"发挥作用,从而减少了(线粒体的)清除。USP30的失衡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线粒体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突变的大量积累会导致不相容,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一过程在科学文献中已有充分记载。

然而,一些较温和的突变同样会引起疾病,却被细胞忽视而未被清除。这一复杂机制此前人们知之甚少。

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现已在体内证明,细胞通过使泛素的标记效应失活来应对mtDNA突变,而不是激活新的生物合成途径。

科学家们利用小鼠发现,在受精后的头几天,突变并未被感知,因为USP30被过度激活,从而抑制了泛素标记有缺陷的线粒体DNA并阻断其清除。这导致线粒体质量和基因组的增加,使得能够引起疾病的突变得以传递。

研究中,研究小组证实,使用抑制剂化合物CMPD39阻止USP30发挥作用,可以在受精后不久为发生改变的线粒体DNA创造一个"清除窗口"。在此期间,胚胎会自然清除父系线粒体。与核DNA(孩子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半)不同,mtDNA仅由母亲传递。

在研究中,科学家提出了两种可能性:在体外受精后对早期胚胎进行处理,以在植入前减少具有高突变负荷的细胞数量;以及通过靶向USP30进行治疗,以治疗或预防影响约八千分之一的罕见遗传病。

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剑桥大学神经病学教授Patrick Chinnery表示:"线粒体疾病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残疾,甚至阻止一些家庭生育孩子。英国已批准一种新的体外受精形式来防止其传播,但除此之外,我们无法预防这些疾病,而且可用的治疗方法也很少。我们的发现指出了一种可能的新的药物疗法,将来可能有助于阻止这些疾病,让家庭能够拥有健康的孩子。"

最近,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成功实施了一项创新的体外受精技术,该技术涉及用健康捐赠者的线粒体替换母亲的突变线粒体DNA。该治疗被称为线粒体替代疗法。已有八名婴儿——四男四女出生,他们可能受到保护而免于线粒体疾病。该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该文章唯一的巴西作者、圣卡洛斯联邦大学遗传学与进化系教授Marcos Roberto Chiaratti补充说:"我们知道这种涉及线粒体替代的技术存在争议,并且目前仅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获得批准。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表明还存在其他可能性,主要是药理学方面的,来治疗胚胎并预防此类疾病的传播。"

线粒体疾病是什么?

线粒体疾病是影响线粒体功能的遗传性代谢紊乱,可能导致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最常见的包括莱伯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igh综合征和MELAS(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

根据受影响的细胞不同,症状可能包括生长问题和认知发育迟缓,到肌肉无力、疼痛、视力/或听力丧失以及癫痫发作。

尽管这些疾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但有时会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诊断通常很复杂,需要详细分析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检查,例如肌肉活检、生化分析和基因分子检测。(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Michele Frison et al, Ubiquitin-mediated mitophagy regulates the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s,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r543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