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开发的肝癌早筛模型厉害了
来源:奇点糕 2022-01-18 12:44
在中国,平均每小时就有47人确诊肝癌,这其中,有45人将死于肝癌。因发病隐匿,进展快,8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五年总生存率不足20%,而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五年生存率则超过60%[2]。因此,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当前,肝癌筛查的传统手段,肝脏影像学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效果差强人意。细胞外游离DNA(c
在中国,平均每小时就有47人确诊肝癌,这其中,有45人将死于肝癌。
因发病隐匿,进展快,8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五年总生存率不足20%,而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五年生存率则超过60%[2]。因此,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当前,肝癌筛查的传统手段,肝脏影像学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效果差强人意。
细胞外游离DNA(cfDNA),是机体细胞死亡后,释放入血的DNA片段。cfDNA携带来源组织细胞的遗传特征,因此,可应用于肿瘤的检测[3]。犹如捡起一片飘落在地的落叶,来推断一颗树的种属。cfDNA检测肿瘤,快速、即时、微创、便捷。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院士、周俭教授和王征教授团队,对肝癌患者的cfDNA进行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根据肝癌cfDNA的测序特征运用机器学习,建立肝癌早筛模型,区分肝癌和非癌的AUC达到0.995,在98.8%特异性下灵敏度高达96.8%,预测性能优异[4]。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肝脏病学顶级期刊Hepatology。
首先,研究人员招募了716名受试者:原发性肝癌(PLC)381例,非肝癌对照335例(乙肝/肝硬化104例,健康人群231例)。
根据病理和临床特征,受试者随机均分为训练队列(362例)和验证队列(354例)。为真实模拟肝癌实际发病现状,两组队列中肝癌亚型的分布与在真实世界中的比例一致。
随后,研究人员提取受试者血浆cfDNA,进行低深度的全基因组测序,获得cfDNA片段组学特征。
考虑到相较于非癌人群,癌症患者cfDNA短片段比例升高[5]。研究人员采用cfDNA短片段的两个相关特征,片段大小分布(FSD)和片段大小比值(FSR),在训练队列中进行机器学习,构建了三种基本的子模型,在验证队列中检验有效后,最后整合为肝癌筛查模型。
肝癌筛查模型整合完毕后,研究人员在验证队列中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
结果显示,整合模型的筛查性能优越,区分肝癌患者和非癌人群,AUC达0.995,在98.8%特异性下灵敏度高达96.8%;区分肝癌患者和肝硬化/乙肝人群,性能仍然优秀,特异性达到96.1%;而区分肝癌患者和健康人群的预测性更佳,特异性达到了100%!
这意味着,这套肝癌早筛模型,在受试者中,对肝癌的诊断几乎能做到“不错不漏”!
病理类型上,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cHCC-ICC)。这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面差异较大,不可等量齐观[6]。那么,这个预测模型,在不同的肝癌亚组中的表现又会如何?
研究人员在验证队列中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肝癌早筛模型的预测性能依旧优异:检测HCC的敏感性达到96.2%,而对ICC和cHCC-ICC的敏感性则高达100%!
HCC占肝癌的绝大多数,而ICC和cHCC-ICC则预后更差,对它们的鉴别十分必要。这个基于肝癌cfDNA片段特征的模型,能否像病理活检一样,把它们有效区分开来?研究人员使用验证队列的157例HCC和26例ICC样本进行了验证,发现区分ICC和HCC的AUC达到0.776,彰显了模型在区分ICC和HCC上潜在的强大应用价值。
接着,研究人员又按照临床分期、AFP、总胆红素水平、肿瘤大小和数量等不同标准对肝癌进行分组,在亚组中评估肝癌早筛模型。
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性能在极早期肝癌(TNM IA期/BCLC 0期/CNLC Ia期)、AFP阴性(<20ug/L)、低总胆红素、低白蛋白以及小肝癌(<3cm)亚组中继续保持优异!另外,和肝癌传统的筛查标志物AFP(AUC 0.781)相比,该模型的预测性能更卓越(AUC 0.985),能有效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明显提升筛查效果。(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