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肿瘤被“坑”杀!哈佛大学团队发现全新抗癌结构,杀伤性T细胞可在里面直接杀死癌细胞
来源:奇点糕 2025-10-23 11:51
在肿瘤的周边存在一些像“月球坑”一样的位点,这些地方似乎是T细胞与癌细胞战斗的战场,会发生抗原呈递和CD8阳性T细胞杀灭癌细胞。
免疫治疗之后,对抗肿瘤的杀伤性T细胞究竟从何而来,一直是癌症免疫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问题。
在2018年,就有不少研究发现,浸润到肿瘤里面的杀伤性T细胞其实不具备抗癌的能力,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能很好地识别癌细胞。甚至有研究发现,免疫治疗后发挥抗癌作用的杀伤性T细胞可能来自于外周血。
到了最近两三年,不同的科学团队陆续发现,肿瘤引流淋巴结才是免疫治疗的引爆点,甚至解析了免疫治疗后淋巴结内抗癌T细胞扩增和散播的机制。毫无疑问,这些发现会深刻影响癌症的治疗方式,尤其是手术和免疫治疗。
近日,由哈佛大学Leonard I. Zon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一篇重磅研究论文[1],他们发现了抗癌T细胞的一个全新来源。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研究,探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转基因斑马鱼,可以报告体内的CD8阳性T细胞动向,在成像技术的辅助下,他们在肿瘤周边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抗原呈递/T细胞结合和滞留肿瘤区域,简称为英文单词“CRATERs”,刚好是“坑”的意思。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在肿瘤的周边存在一些像“月球坑”一样的位点,这些地方似乎是T细胞与癌细胞战斗的战场,会发生抗原呈递和CD8阳性T细胞杀灭癌细胞。值得注意的是,在癌症小鼠模型和黑色素瘤/肺癌患者肿瘤组织里,也能发现CRATERs的存在;而且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体内CRATERs增加。这也意味着,CRATERs可能是响应免疫治疗CD8阳性T细胞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研究免疫治疗响应抗癌T细胞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难以看清它的动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Zon团队先构建了一种特殊的转基因黑色素瘤斑马鱼模型,它的CD8阳性T细胞被荧光蛋白标记,可以通过成像技术观察CD8阳性T细胞在斑马鱼体内的一举一动;除了CD8阳性T细胞之外,还标记了一种类似于树突状细胞(呈递抗原)的细胞群。
在3D共聚焦成像技术的帮助下,Zon团队持续观察了黑色素瘤发生过程中,CD8阳性T细胞的分布状态。他们发现,CD8阳性T细胞优先分布于黑色素瘤的特定区域,也就是被称为CRATER的区域,它的直径约为50μm,占未经治疗的肿瘤表面的约12%。从成像结果来看,CRATER中的CD8阳性T细胞密度显著高于肿瘤表面其他部分,大多数CD8阳性T细胞位于CRATER的5μm范围内。
在分析长达15-20小时的成像数据之后,Zon团队还发现CD8阳性T细胞在CRATER中停留数小时,并与黑色素瘤细胞接触,过程类似于识别并杀伤癌细胞。后续的研究还发现,CRATER多出现在血管周围区域,位于距离血管100μm的范围内,许多距离为10μm。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CRATER中也发现了类似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细胞。
那CD8阳性T细胞为何会聚集在CRATER中呢?基因差异分析显示,CRATER区域表现出MHC I类复合物核心分子B2M的编码基因高表达,这有利于CD8阳性T细胞识别癌细胞。一旦敲除B2M的编码基因,CD8阳性T细胞就不会特异性聚集在CRATER区域,而是分散在瘤内。基于以上实验结果,Zon团队认为CRATER是CD8阳性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并与之交战的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CRATER的存在并未限制未经治疗的斑马鱼肿瘤生长。不过,在给黑色素瘤斑马鱼模型施加免疫治疗药物之后,就会发现CRATER的覆盖率增加,大型CRATER增加,以及CRATER内的CD8阳性T细胞增加,活化的CD8阳性T细胞也增加、并在CRATER内杀死癌细胞;与此同时,肿瘤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体积显著缩小。对于B2M的编码基因被敲除的黑色素瘤斑马鱼模型而言,免疫治疗没有引起上述变化。不难看出,CRATER可能是免疫治疗启动抗肿瘤免疫的主要位点。
鉴于Zon团队还在CRATER中发现了类似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细胞存在,于是他们仔细观察了CRATER中的这个细胞群体,结果确实发现了类似抗原摄取的过程。正是CRATER的这些特征,才赋予了这个特殊免疫结构“CRATER”(抗原提呈/T细胞结合和滞留)这个名字。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研究都是在模式生物斑马鱼中开展的,小鼠和人体内是否存在类似的结构还需要探索。因此,Zon团队分析了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和黑色素瘤患者的样本,均发现了类似CRATER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免疫治疗后的活检样本显示,与不响应免疫治疗的患者相比,响应免疫治疗的患者肿瘤组织内CRATER密度更高。
在进一步分析不响应患者的肿瘤样本后,研究人员还发现,浸润到瘤内的CD8阳性T细胞是分散的,而不是聚集在CRATER里。这一发现再次提出,CRATER是免疫治疗起效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扩大上述发现的应用范围,Zon团队又分析了不同阶段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发现除了早期肺癌组织中未发现类似CRATER的结构之外,其他阶段的肺癌组织中均存在类似CRATER的结构。因此,他们认为这表明CRATER的形成并非仅限于黑色素瘤,而可能是实体瘤有效免疫反应的普遍特征,应进行详细研究。
总的来说,哈佛大学Leonard I. Zon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发现了响应免疫治疗的全新结构CRATER,并初步证实这个结构可能存在于多种癌症中,且与免疫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未来,有必要围绕CRATER开展更多的研究,加深对CRATER的认知,以找到提升免疫治疗效果的新方法。
期待CRATER能成为引流淋巴结和三级淋巴结构那样热门的新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Ludin A, Stirtz GL, Tal A, et al. CRATER tumor niches facilitate CD8+ T cell engagement and correspond with immunotherapy success. Cel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7, 2025. doi:10.1016/j.cell.2025.09.02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