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肠道菌群竟会“自制快乐素”?两种益生菌联手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0-22 15:56
来自哥德堡大学的一项最新突破性研究发现,这个认知可能需要改写,即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竟然也能自行合成这种关键信号分子。
你是否曾因紧张而腹痛?或因压力导致便秘或腹泻?这可能是你的“第二大脑”—肠道在发出信号。肠易激综合征(IBS)困扰着全球约11%的人口,在我国城市人群中的患病率也超过10%,且女性患者是男性的1.5倍。传统研究认为,肠道中90%的血清素(又称“快乐神经递质”)由人体自身产生。
但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Identification of human gut bacteria that produce bioactive serotonin and promote colonic innerva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哥德堡大学的一项最新突破性研究发现,这个认知可能需要改写,即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竟然也能自行合成这种关键信号分子。
血清素不仅掌管着大脑的快乐情绪,更是调控肠道蠕动的重要信使,当肠道血清素水平失衡就会引发IBS的典型症状,比如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虽然早前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能影响人体合成血清素,但这些微生物自己能否直接生产具有生物活性的血清素,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鉴定出一对能够合作合成血清素的肠道细菌“黄金搭档”:黏膜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mucosae)和瘤胃联合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ruminis)。研究人员通过精密实验证实,这两种细菌能通过脱羧作用将5-羟色氨酸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血清素。当把这组菌群移植给缺乏血清素的无菌小鼠后,奇迹发生了,小鼠粪便中的血清素水平显著上升,结肠神经元密度增加,肠道传输时间也恢复正常。
肠道微生物群或能合成血清素
研究者认为,肠道细菌竟能生产影响健康的活性信号分子,这实在太令人着迷了,更关键的是,他们在IBS患者体内发现了重要线索,即与健康人群相比,患者粪便中的黏膜乳杆菌含量明显偏低,而这种细菌恰恰携带合成血清素所需的关键酶,这提示我们,特定益生菌的缺失可能导致肠道血清素合成不足进而引发IBS症状,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IBS患者通过益生菌调理后症状改善,或许正是恢复了体内的“血清素生产线”。
该研究的亮点在于,其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具体机制,还为IBS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1)精准益生菌疗法:未来或可针对性地补充血清素合成菌群,而非广谱益生菌;2)菌群检测指标:黏膜乳杆菌水平可能成为IBS诊断与疗效评估的新标志物;3)肠脑轴调控:证实了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合成神经递质直接影响“肠脑”功能。
研究者指出,肠道细菌可以形成血清素等信号物质,这可能是理解肠道及其居民如何影响我们大脑和行为的关键,这项研究如同打开了一扇观察“肠脑对话”的新窗口,原来,我们的情绪和肠道健康不仅受大脑指挥,还深受体内微生物伙伴的影响。未来,或许我们不再需要单纯“安抚情绪”来改善肠道,而是可以通过“喂养”特定的益生菌,让这些微小的“血清素工厂”为我们制造内在的平静与舒适。在微生物组治疗的时代,保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或许就是我们守护身心健康的智慧选择。(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Chiara H. Moretti,Estelle Grasset,Jiaying Zhu,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gut bacteria that produce bioactive serotonin and promote colonic innervation. Cell Reports, October 20, 2025,doi:10.1016/j.celrep.2025.11643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