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生物医药赛道千帆争竞 毕马威中国生物科技创新50企业报告正式发布

来源:毕马威中国 2023-09-12 17:26

生物制药类企业占比近五成 长三角表现亮眼

日前,国内上市药企纷纷公布半年报,从财报数据上看,不少创新药企商品化药品收入快速增长,部分创新药企在财务表现、新药开发、新药商业化和企业运营发展的各方面都取得了自公司成立以来最好的成绩,有些药企还完成首次盈利,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产业链企业表现较为活跃的同时,相关专业服务机构也在持续输出助力,毕马威中国生物科技创新50企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于近日正式对外发布。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杨洁表示,2023年是毕马威中国第二次举办生物科技创新50企业评选,从这两年的评选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突出、极具潜力的优质企业。毕马威中国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中国创新生态发展,举办中国生物科技创新企业评选活动就是我们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平台,甄选中国优质的生物科技创新企业,陪伴企业成长,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和价值。

有别于传统制造型企业,生物科技创新企业面临较长的研发周期及较高的不确定性。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黎志贤表示,资本市场政策及风向对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尤其最近一段时间,生命科学行业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是,技术、产品创新的优质企业依然茁壮成长,在实现产业化、商业化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相信,持续的政策引导和规范以及资本市场新规将利好于那些踏实钻研,克服“卡脖子”领域挑战,具有原创研发能力的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生物科技创新企业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也将进一步促进医疗行业“普惠于民”,实现整个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在资本回归理性,竞争愈发激励的今天,企业应更加注重研发管线优化及合理化,细胞、基因治疗、类器官等热门领域研究依然是大部分企业创新关注重点。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于子龙表示,从商业化方面,企业也更加积极寻找license-out(企业进行药物早期研发,然后将项目授权给其他药企做后期临床研发和上市销售,按里程碑模式获得各阶段临床成果以及商业化后的一定比例销售分成)、联合推广、代理销售等外部合作机会,从资本方面来看,在过去一年里,大部分医药细分赛道,相比而言融资进程普遍放缓。但是面向未来,受益于经济体量与人口基数,中国医药市场稳定增长,结合多元化支付方式、服务水平提升以及医院基础设施完善,创新药和创新医疗技术仍将正比以往更快更便利地触达需要的患者。

谈及本次评选及报告发布,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业务发展合伙人侯春熠表示,毕马威中国生物科技创新50企业的评选活动是起点,不是终点,作为全球领先的咨询服务机构,毕马威中国会通过广泛的全球网络,以及与生态体系多方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为中国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源对接平台以及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

各方协力 生物科技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报告从中国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中国生物经济与科技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创新药企业出海趋势及近期投资、税务处理,企业组织和人才发展,数字化助力医药企业创新合规发展等多方面提出研究成果。

报告认为在资本收紧、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未来,企业会更加注重研发管线优化及合理化,细胞、基因和RNA相关领域的研究依然是大部分企业创新关注的重点。

此外,国家对与高校及研究院开展的合作研发项目的支持,无疑为校企协同联动创设了空间,将助力生物科技企业实现更为直接的科技成果转化,填补科学研究与成果产业化之间断层。

另一方面,国谈创新药的优先采购也将为生物科技企业创新药加速商业化,以实现资本“回血”,从而持续赋能自主研发的可持续性发展宏图。

在资本市场助力方面,面对不同资本市场针对生物科技创新企业推出的“层出不穷”的利好政策,报告认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需结合自身的资金需求,研发进度和阶段,面对的患者群体,不同资本市场及不同板块的特色定位,综合选择适合的上市地。

在出海方面,药企走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多机会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些出海主要聚焦在创新药物研发、生物制品、基因检测和诊断、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方面,谋求全球化的技术、资源、产业链支持和市场布局。越来越多创新药企通过License-out(创新药合作/授权)交易与海外药企进行合作,报告认为,创新药企业应充分关注License out模式下的税务安排,特别是所涉及主体所在国的税制和国际税收等多重考虑,才能在借船出海的过程中扬帆起航。

在财经管理方面,报告提示,生命科学领域科创企业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以研发能力为核心组建成立的初创公司,主要面临因大量消耗的资金产生的高额“资金成本”。其二是以渠道及营销基础为核心组建而成的初创始,主要面临因产品自身竞争力不强导致的较高营销成本。故而企业应以“现金为王”——做好现金流量管理是解决困难与挑战的重要关键。

报告在分析中国生物科技创新企业组织和人才发展时,强调要明确合作及决策机制对组织的协同高效也至关重要,逐步将个人能力转换为组织能力,建立具有激发业务、能力沉淀共享、内部市场机制及生态共享能力的组织平台。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报告强调医药企业需要积极响应行业发展态势,借助良好的管理规范(GXP),并通过数字化系统建设,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站稳脚跟,确保企业持续创新合规发展。

生物制药类企业占比近五成 长三角表现亮眼

据了解,在2023生物科技创新50企业评选中,生物制药类企业占比近五成,医疗器械类与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类企业分列第二、第三,此外还有体外诊断相关企业,共65家,比2022年增加9家。

从城市和地域分布上看,上海上榜企业蝉联第一,北京、苏州上榜企业数量翻一番,长三角地区表现亮眼。综合来看,71%的上榜企业来自上海、北京、苏州和深圳。具体来看,上海有14家上榜企业,位列第一;北京以12 家数量紧随其后位居第二;苏州、深圳上榜企业各10 家,并列第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榜企业从2022年的6家增加到2023年的12家。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好,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把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成为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出台《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等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苏州上榜企业数量较2022年度翻一番,进入全国前三,这与当地政府注重引导支持有着密切关系。2021-2022 年,苏州市政府先后发布《苏州市医药产业园区及重点监测点培育管理办法(暂行)》与《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布局建设生物医药产业。

据了解,毕马威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一直在关注和服务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通过对行业深度的研究和洞察,毕马威旨在融合生态系统里的多元化资源,为生物科技企业打造资源对接平台,共同推动中国生物科技创新行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完-

关于毕马威中国

毕马威中国在三十一个城市设有办事机构,合伙人及员工超过15,000名,分布在北京、长春、长沙、成都、重庆、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海口、杭州、合肥、济南、南京、南通、宁波、青岛、上海、沈阳、深圳、苏州、太原、天津、武汉、无锡、厦门、西安、郑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这些办事机构紧密合作下,毕马威中国能够高效和迅速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毕马威是一个由独立的专业成员所组成的全球性组织,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专业服务。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的成员所以毕马威为品牌开展业务运营,并提供专业服务。“毕马威”可以指毕马威全球性组织内的独立成员所,也可以指一家或多家毕马威成员所。

毕马威成员所遍布全球143个国家及地区,拥有超过265,000名专业人员。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各毕马威成员所独立承担自身义务与责任。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英国私营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

1992年,毕马威在中国内地成为首家获准中外合作开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8月1日,毕马威成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中首家从中外合作制转为特殊普通合伙的事务所。毕马威香港的成立更早在1945年。率先打入市场的先机以及对质量的不懈追求,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中国多家知名企业长期聘请毕马威提供广泛领域的专业服务(包括审计、税务和咨询),也反映了毕马威的领导地位。

有关毕马威结构的详细信息,请浏览 home.kpmg/governance.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