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中的“隐形守护者”!Blood:唾液中含有特殊的细胞外囊泡,能帮助血友病A患者止血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02-06 09:19
研究人员发现,唾液中含有特殊的细胞外囊泡,其能诱发血友病患者机体血液发生快速凝固,这一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人类唾液中含有细胞外囊泡(EVs,extracellular vesicles),这些EVs能暴露组织因子(TF)和活化因子VII(FVIIa)的外源性张力酶复合体,并引发血液凝固。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lood上题为“Saliva of persons with hemophilia A triggers coagulation via extrinsic tenase complex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为血友病A(hemophilia A,最常见的一种血友病)患者机体的凝血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见解。研究人员发现,唾液中含有特殊的细胞外囊泡,其能诱发血友病患者机体血液发生快速凝固,这一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的血液疾病,其特征表现为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那么为何血友病A(伴随VIII因子的缺乏)通常会导致患者关节出血,但很少导致粘膜出血呢?此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为了寻找一个解释,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分析人体自身体液对于血液凝固的重要性,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家们遗忘了几十年。
研究人员发现,血友病A患者的唾液中含有位于囊泡上的外源性张力酶复合体(extrinsic tenase complexes),外源性张力酶复合体是一种包含两种凝血因子的蛋白复合体,即组织因子TF和因子VIIa,当该复合体与血液接触时就会启动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研究人员分析后证实,这些患者口腔粘膜的出血确实很罕见,而且会很快停止。唾液中不含有这种蛋白复合体的患者缺乏这种保护性机制,因此他们会经常遭受口腔粘膜的出血。
体液对机体凝血的重要性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来的,当时,血友病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8年时间,维也纳儿科医生Alphons Sole博士发现,母乳是一种强大的凝血剂,在一项临床研究中,他们发现,在母乳中浸泡的填塞液会促使血友病患者的急性出血停止,而以前这种出血是无法停止的,然而,这一发现却被遗忘了。就在几年前,研究人员重新开始了这项历史研究,他们发现,母乳、羊水、尿液(现在还包括唾液)的促凝特性是由于细胞外囊泡和外源性张力酶复合体的存在所致。
这一研究结果就为阐释机体凝血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能更好地帮助理解血友病A的发病机制,同时研究者还指出,重新评估历史上的科学工作以便为了研究而开发创新性的方法,并为患者提供潜在的靶向性疗法或许是非常有益的。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或能帮助解释血友病A患者口咽部出血减少以及严重FVII缺乏患者口咽出血发生背后的分子机制。(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Johannes Thaler, Carla Tripisciano, Daniel Kraemmer, et al. Saliva of persons with hemophilia A triggers coagulation via extrinsic tenase complexes, Blood (2024). DOI:10.1182/blood.202402509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