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于 2005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07 年获得武汉大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硕士学位,2010 年在德国科隆大学获得植物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2011-2015 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进行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学的博士后研究。2016 年 5 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根系微生物组在植物抗病抗逆、营养高效等过程中的功能。
白洋研究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与微生物群体互作的功能及分子机制。自然界中,健康植物的根系和叶面都富集的大量且组成特异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与植物之间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并参与植物的多项生理过程。实验室结合高通量微生物培养,宏基因组数据分析和微生物菌群重组等技术,系统地研究根系微生物群体在植物抗病,营养吸收,生长发育等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理。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曹鹏
曹鹏于 200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5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2008 年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分子生理及生物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2012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2012 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职研究员;2016 年,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目前任职高级研究员。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适者生存”的重要概念。“适者生存”的关键是成功应对生存威胁。微观尺度上的生存威胁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它们可以入侵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引发一系列病理性的防御反应(如恶心和呕吐)。宏观尺度上的生存威胁主要是天敌。在面临天敌威胁时,人和动物表现出一系列生理性防御反应(如战斗和逃跑)。大脑如何感知这些不同尺度的生存威胁并启动相应的防御反应,是神经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曹鹏实验室以小鼠为动物模型,在微观尺度上,研究了大脑启动恶心和呕吐的神经机制;在宏观尺度上,研究了大脑启动战斗和逃跑的神经机制。
清华大学葛亮
葛亮 2005 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博士学位;2011-2015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2017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研究员;2017 年回国进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现为副教授。
生命的本质之一是生物体独立于外界建立自我维持的代谢稳态调节环境,并能应对和抵抗外界压力和刺激。葛亮研究组致力于解答“细胞在外界压力下如何维持内部稳态平衡?”这一细胞生物学的本质问题。
实验室主要集中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细胞学过程:细胞自噬(应激状态下细胞自我清理和更新内部物质的过程)、非经典分泌(近来发现的应激状态下不依赖于传统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的分泌过程)和细胞器互作(细胞器之间通过接触相互协作调控细胞生命活动和应激的过程)。团队运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和计算生物学等手段,研究这三个过程的细胞内调节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其生物学意义和相关人类疾病。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
图 | 巫永睿(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巫永睿于 2000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2005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博士学位,并作为博士研究生参与了国际水稻粳稻(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基因组测序计划(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IRGSP)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任务;2007-2013 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 Waksman 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 年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现为课题组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玉米籽粒发育的生化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玉米种子遗传改良。
玉米种子主要由胚和胚乳构成,分别占干重的 10% 和 90%,因此胚乳的正常发育是决定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巫永睿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包括:1、玉米胚乳发育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解析;2、优质蛋白玉米(Quality Protein Maize, QPM)胚乳修饰机理研究;3、玉米籽粒重要突变体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浙江大学张国捷
张国捷是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和生态演化基因组学领域专家,现任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哥本哈根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兼职教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顾问。2004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获博士学位;后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全球排名前 50)社会行为演化研究中心作为访问学者。2012 年受聘为哥本哈根大学助理教授,2015 年成为丹麦首个进入终身序列的助理教授,并于 2017 年 3 月获得终身副教授职位,同年 9 月被授予终身教授职位,成为哥本哈根大学建立 500 多年以来历史上首个华人正教授,同时也是目前哥本哈根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
张国捷先后领导完成了多项国际重大动物基因组演化研究工作,研究范围覆盖了灵长类、哺乳类、两栖爬行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软体类等近百个生物演化过程中关键演化节点的物种,重点研究物种形成、物种极端环境适应、环境-生物互作、以及社会行为演化等演化生物学热点研究课题。首次提出利用全基因组数据重构物种生命之树,并解决了被誉为物种演化研究最困难的问题—现代鸟类起源与演化关系。
张国捷在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和生态演化基因组学方面做出了引领国际的突出学术贡献。截至 2023 年 2 月,已在国际高影响力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近 50 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北京大学白凡
图 | 白凡(来源: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官网)
白凡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8 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生物物理博士学位,2008-2011 年间曾先后在牛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 年起,他开始担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研究员,2022 年起开始担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教授。
白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菌鞭毛分子马达、细菌趋化性和蛋白质输出机制。他实验室通过综合利用单分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与医学临床直接相关的前沿课题。
这些课题主要包括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于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研究,探索癌症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无创癌症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价的临床方法;大样本基因测序研究中国人群高发癌症的基因突变特征,发掘引起癌症表型转化、转移的关键驱动事件;研究细菌行为、致病性,抗生素杀菌原理和细菌抗药、耐药的分子机制。
北京大学姜长涛
姜长涛于 2009 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 年全职回国并成为独立 PI 组建研究团队。他现在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及博雅特聘教授。
他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 (3篇)、Cell Metabolism、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Diabetes 及 Gastroenterology 等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并获批1项国际专利。
姜长涛的研究方向是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产物在代谢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神经酰胺代谢网络调控的机制和转化医学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强
刘强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南京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 年获得美国 Barrow 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并在 Barrow 神经病学研究所从事免疫学博士后研究,于 2017 年晋升为神经内科助理教授。2018 年,刘强回国后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担任教授、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室主任、临床前多模态分子影像中心行政副主任。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脑衰老、脑血管病和神经免疫病。近五年来,刘强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euroscience、Immunit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期刊发表 SCI 文章 23 篇。
复旦大学王磊
王磊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自 2017 年起,王磊开始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教授,自 2019 起担任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
王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类生殖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利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寻找相关疾病致病基因,并利用细胞,动物模型对相关基因功能展开深入研究。迄今为止,发表的 SCI 论文总计 55 篇,影响因子累计约 292,累计被引用约 498 次。
该研究团队发现了首个基因突变导致人类卵子成熟阻滞并揭示了其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在 2016 年发表于NEJM上,该杂志同期配发了专题评论,指出这是认识卵子成熟障碍机理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