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自然综述·临床肿瘤学》:年轻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来源:奇点糕 2022-10-12 11:18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断改变,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渐西化,早发性癌症的发病率将大概率在全球持续上升,因此全社会都需要认识到早发性癌症的威胁

癌症正在越来越“年轻化”,这不是危言耸听。

 

大到全球各国的全国性癌症统计资料,小到具体某一癌种的流行病学数据变化趋势,都在呈现同一个事实:50岁以下即确诊的“早发性癌症”(不含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类型癌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都在明显上升[1]。

 

不知道各位读者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案例?可以在评论区说一说

 

在可能是人生最好的年华里,与癌症进行一场殊死搏斗,这对任何人都不可能轻松。即使最终能够取胜,患者的身心健康也难免遭受打击,社会经济负担更有可能沉重到旁人难以想象。

 

对越来越多的“早发性癌症”,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随着癌症筛查的逐步完善,可能有更多患者的癌症被提早发现,比如一些国家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一过性上升就与筛查有关[2]。

 

但还有另一种更让人不安的解释: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巨变,人类正越来越早地暴露于各种促癌因素当中,比如肥胖浪潮席卷全球、而且小胖墩越来越多,要说这和结直肠癌胃癌消化系统癌症的加速年轻化[3-4]没关系,谁信啊?

 

图片

看看,右边列出的肥胖第一大“并发症”可就是癌症

 

接下来摆在医学专业人士、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问题就是:“早发性癌症”是否在临床、基因和分子层面的特征上更特殊?让它们越来越常见的关键促癌因素有哪些?又该采取怎样的防治措施呢?

 

近期在《自然评论·临床肿瘤学》(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上,哈佛大学等全球顶级医学院校的专家们就共同撰文,深入剖析了“早发性癌症”的现状和应对策略[5],这篇文章也值得所有人共同学习!

 

可能导致早发性癌症的危险因素概述

 

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病“提早”,可能与日渐完善的癌症筛查体系有关,但肝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症,在50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就可能符合上文提到的第二种解释,即提早暴露于促癌危险因素了。

 

许多研究都显示,促癌危险因素可能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甚至是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积累,比如出生体重和孕期准妈妈的饮食,都被证明与子女的特定癌症发生风险有关,至于从小肥胖到大对癌症发生风险的影响,就更容易理解了。

 

而目前的早发性癌症患者,往往是被上世纪中期以来,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大变革所害,例如西式饮食(摄入大量超加工食品、红肉)导致的肥胖,饮酒和吸烟的影响逐渐显现、范围不断扩大,乃至奶粉取代母乳喂养等等。

 

图片

 

此外,根据世卫组织全球癌症统计报告(GLOBOCAN)的统计,14种早发性癌症中有8种属于消化系统癌症,这可能提示肠道微生物的重要影响,同时在各种危险因素暴露下,遗传致癌的影响也可能被进一步“放大”。

 

具体到特定类型癌症,该注意哪些危险因素?

 

乳腺癌

 

早发性乳腺癌往往在女性绝经前被确诊,随着钼靶筛查的逐渐普及,乳腺癌的确诊率在不断上升,但这只能解释一部分的早发性病例,在一些筛查尚未充分普及的发展中国家,40岁以下的乳腺癌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且早发性乳腺癌可能也存在分子特征上的特殊性,如三阴性乳腺癌(TNBC)占比较高等。

 

目前被认定与早发性乳腺癌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初潮年龄较早、使用口服避孕药、初次生育年龄较晚/未生育、无哺乳史等生育相关因素,以及体重指数(BMI)较高、中心型肥胖、携带BRCA1/2基因突变、吸烟和饮酒等,而至于饮食方面的影响,现有的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结直肠癌

 

BMI偏高是早发性结直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而且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偏胖,可能会带来持久的不良影响,此外现代人常见的久坐、“三高”,饮食方面老生常谈的摄入大量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和水果蔬菜摄入偏少,与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也基本被“实锤”了。

 

听说不少人觉得汉堡也是健康食品……

 

使用抗生素(影响肠道微生物,可能间接影响患癌风险),患有炎症性肠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也有影响,但相关研究结论大多还不确切。早发性结直肠癌似乎与遗传关系更密切,除林奇综合征、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等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外,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也更容易早早患癌[6]。

 

子宫内膜癌

 

与早发性子宫内膜癌有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肥胖、月经失调、未育、癌症家族史和林奇综合征。

 

食管腺癌

 

食管腺癌多见于西方国家(我国90%食管癌是鳞癌),因此围绕早发性食管腺癌的研究也相对较多,被确认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肥胖、吸烟和胃食管反流病。

 

头颈癌

 

吸烟、饮酒、果蔬摄入偏少和癌症家族史,都被证实与早发性头颈癌有关,此外由于头颈鳞癌与HPV感染密切相关,性行为也会成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这还凸显出了无论男女、全面接种HPV疫苗的必要性。

 

胰腺癌

 

肥胖、吸烟、饮酒三大生活方式因素,都与早发性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上升有关,这可能也是自20世纪以来,胰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前列腺癌

 

基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前列腺癌筛查快速普及,可能一定程度上是早发性前列腺癌增多的原因,此外身高较高、肥胖、较早进入青春期、接受辅助生殖技术以及遗传因素也与早发型前列腺癌有关。

 

胃癌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不同年龄段胃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现有研究还不能确定,Hp感染是否在早发性胃癌中影响更显著,饮酒、肥胖和遗传因素(癌症家族史等)可能会与Hp感染的促癌有相互作用,从而升高风险。

 

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上,早发性癌症真的不一样

 

对不同类型癌症开展的大量研究显示,早发性癌症的临床表现,以及基因和分子特征,都与迟发性癌症存在明显区别,比如患者确诊时的分期往往较晚、预后相对较差(表现为总生存期较短),存在特定的病理特征(如结直肠癌可能表现为脉管/神经侵犯)、特定的基因/分子亚型较多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图片

 

 

早发性癌症对医疗卫生系统及全社会的影响

 

发病早、预后差的早发性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就意味着癌症筛查、预防和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努力都要跟上,不然早诊早治、有效干预和降低癌症发病率就无从谈起了。而且,当前全球的中青年人群,可能是受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变影响最明显,最可能早早患癌的一代人,更需要尽早远离危险因素,尽量健康生活才行。

 

此外,目前围绕着早发性癌症及其病因的研究,基本都在欧美国家白种人中开展,且这类研究需要从参与者年轻时启动,一直随访到40-45岁左右,还需要排除各种混杂因素的影响,所以开展研究也不容易,未来可能需要使用电子病历数据等真实世界资料,并且对患者进行更全面的各种检查,从而让结论更完善。

 

小结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断改变,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渐西化,早发性癌症的发病率将大概率在全球持续上升,因此全社会都需要认识到早发性癌症的威胁,及早在各个方面采取行动,做好癌症的一二三级预防,这样才能打好这场艰难的抗癌之战!

参考文献:

1.Gupta S, Harper A, Ruan Y, et al.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cancer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0, 112(11): 1105-1117.

2.Oh C M, Lim J, Jung Y S, et al. Decreasing trends in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in South Korea: What happened in South Korea?[J]. Cancer Medicine, 2021, 10(12): 4087-4096.

3.Wong M C S, Huang J, Chan P S F, et al.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1980-2018[J]. JAMA Network Open, 2021, 4(7): e2118457-e2118457.

4.Shah R R, Millien V O, da Costa Jr W L, et 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in all 50 United States from 2001 through 2017[J]. Cancer, 2022, 128(2): 299-310.

5.Ugai T, Sasamoto N, Lee H Y, et al. Is early-onset cancer an emerging global epidemic?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implications[J].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22, 19: 656-673.

6.Gausman V, Dornblaser D, Anand S,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J].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0, 18(12): 2752-2759. e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