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Commun | 高见/周涛团队合作发现跟成绩好的人做室友更容易成绩好

来源:生物探索 2024-06-15 10:57

本研究揭示了同伴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当室友表现相似时,学生未来表现与室友的平均表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他们在宿舍中的成绩排名具有独立效应。

香港大学/美国西北大学高见及电子科技大学周涛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Heterogeneous peer effects of college roommate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零模型和回归方法,利用5272名本科生的纵向数据来检验同伴效应,其中室友分配在入学时是随机的,室友关系一直持续到毕业。具体来说,作者通过在宿舍间随机安排学生比对来构建室友零模型,并引入同化指标来量化室友学业表现的相似性。

该研究发现实际数据中的同化程度明显大于室友零模型,这验证了室友同伴效应,即室友的相似表现比随机比对情况下更多。此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化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表明室友住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同伴效应就越强。回归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同伴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当室友表现相似时,学生未来表现与室友的平均表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他们在宿舍中的成绩排名具有独立效应。该研究有助于剖析大学室友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作用。

图片

一直以来,关于社会传播和教育的文献对同伴效应或同伴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学生同伴对社会行为和学习成果的影响对实现有效的教育管理至关重要,其可以为改善课堂内外学习环境的方法决策提供信息。学生同龄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取决于其行为特点。如当周围都是成绩优异的同龄人时,学生可能会有动力提高学习成绩。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影响形成的吸烟、滥用药物和饮酒等人类行为通常是学生的负面表现。此外,学生同龄人可能会产生间接和持久的影响,如对政治意识形态、STEM专业、职业偏好、劳动力市场结果和收入的影响。彻底了解同伴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可以为教育管理献计献策,如实施行为干预以减轻同伴的负面影响,但使用传统方法和观察数据来研究同伴效应的因果关系仍存在一定挑战。

由于反向因果关系、混杂因素和复杂机制,动态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很难将同伴影响与同伴选择区分开来。学生同龄人之间学习成绩的相似性可能是由于同质性(即根据学习成绩相似性选择同龄人)导致,而不是同龄人的影响。与班级等开放、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不同,大学宿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相互交流和学习。虽然宿舍可能不像教室和图书馆那样是主要的学习场所,但仍然为一小群稳定的学生同龄人提供了一个高度人际交往的环境。在西方大学,大一新生通常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喜好灵活选择宿舍和室友。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大学会随机分配学生宿舍,一个典型的4人宿舍包含四张床和一些公共区域,比包含四个独立卧室的西方宿舍套房提供了更具互动性的环境。

图片

寝室中室友成绩的组合分析表明室友成绩存在相似性,存在室友同伴效应(Credit: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一方面,由于在学习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现场实验的高成本和不切实际、同伴关系的动态性质,以及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纵向数据的缺乏,对学生同伴效应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校园行为和绩效指标的静态观察数据。然而,中国大学紧密联系的宿舍环境提供了一个观察稳定学生群体的独特机会,并跟踪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虽然回归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社会科学中的同伴效应,但其他学科的方法可能有助于扩展评估同伴效应的功能形式。零模型非常适合通过提供具有其他特征的无偏随机结构来研究复杂系统的特点,已被应用于测试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因果效应。如关于社交网络的文献中,随机化用于研究网络干预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利用零模型来测试室友是否具有相似的表现,能够实现不同数据集之间的比较,是一种识别同伴效应并量化其程度的有效方法。

回归模型的一个优点是能够通过利用纵向数据和控制混杂因素来解决反向因果关系问题,如学生未来的表现不仅会受到室友之前平均表现的影响,还受到他们自己之前表现的影响。此外,室友的构成可能会产生独立的影响。但室友之间的表现差异是否鼓励学生追赶成绩优异的室友,或者室友的不一致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会阻碍学生向上发展的积极性,仍然知之甚少。此外,宿舍提供了一个互动的现实环境,学生在宿舍中的顺序排名(以学习成绩为条件)可能会影响其自身学习成果。因此,全面了解导致室友同伴效应发生的因素将有助于教育和学生管理策略的制定,如干预宿舍分配以利用成绩优异的同伴来提高学生成绩。

图片

学生未来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室友的先前平均表现对学生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Credit: Nature Communications)

该研究使用零模型和回归方法来量化室友同伴效应,以分析学生住宿和学业成绩的纵向数据集。该数据来源于中国一所公立的研究密集型大学,涵盖了5272名本科生,这些本科生在随机分配室友后住在4人宿舍。室友分配既不考虑学生在大学入学前的学习成绩,也不考虑他们的个人偏好,之后也没有明显的重新分配调整。

该研究证明了室友同伴效应的存在,具有相似表现的室友在实际数据中更容易被监测到。随后,作者制定了一个学习成绩同化指标并将其在实际数据中的值与室友零模型中的值进行对比来衡量室友同伴效应的大小,零模型通过在宿舍间随机调动学生同时保留他们的受控特征构建。此外,作者使用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室友同伴效应的因素,并探讨了同伴异质性在调节该效应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