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想要做出颠覆性研究?多吸纳新手研究人员

来源:生物世界 2025-10-08 09:19

该研究显示,新手研究人员(此前从未发表过论文的人)占比较高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更具颠覆性和创新性。 

是什么特质推动了科学发现?人们通常认为经验至关重要,成功源自多年知识积累与团队合作。这在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身上确实如此,他们的平均年龄获奖年龄为 58 岁。

近日,Nature 在其官报道了一项发表于预印本的新研究,该研究显示,新手研究人员(此前从未发表过论文的人)占比较高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更具颠覆性和创新性。 

图片

该研究于 2025 年 9 月 12 日发表于预印本平台 arXiv,论文题为:Beginner's Charm: Beginner-Heavy Team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Scientific Disruption(新手红利:新手众多的团队与高科学颠覆性相关)【1】。

研究团队表示,新手科学家对既定假设的忠诚度较低,他们能拥有更多的思想自由。”积极将新手纳入研究团队,可能会通过减少受既有知识束缚的合作者,从而提升研究工作的颠覆性和创新性。 

图片

如今,团队协作已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主要方式,但“绝对新手”(absolute beginner,此前从未发表过论文的研究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却长期被忽视。

2023 年,西北大学王大顺教授团队在关于人工智能(AI)能否预测一篇论文在其科学领域内创新性和颠覆性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新手红利”这一模式【2】。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对 1971-2021 年间发表的超过 2800 万篇论文进行了分析,这些论文属于 146 个不同学科,来自不同规模的研究团队,们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模式:新手比例较高的团队,其研究成果往往更具系统性的颠覆性和创新性。 

研究团队通过将一篇论文获得的被引用次数与它所引用的论文的引用次数进行比较,来计算出其颠覆性得分。例如,一篇被引用次数多于其所引用论文的颠覆性论文,可能推翻了一个既定理论,并提出了一个替代假设。

在分析过程中,他们注意到,一篇论文的颠覆性与作者团队中的新手数量之间存在关联,这促使他们按照作者的“职业生涯年龄”对数据进行划分——“职业生涯年龄”被定义为作者自首次发表论文以来的年数,而新手作者是指此前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的作者。

他们惊讶地发现,新手作者比例较高的论文往往比职业早期或资深作者较多的论文更具颠覆性。当整个团队都是新手时,论文的颠覆性得分最高,新手作者比例最高的论文,其颠覆性与被引用次数始终呈正相关。此外,合作结构也深刻影响着论文的颠覆性,当新手作者与已有颠覆性论文的作者合作时,颠覆性得分同样很高。

图片

新手占比高的团队富有创新精神

图片

新手占比高的团队发表的极具颠覆性的论文被大量引用

研究团队表示,随着团队中新手的比例增加,颠覆性和创新性也随之上升。无论团队规模大小、年代以及所属学科如何,这些结果都很可靠。

为何与更多新手合作往往更具颠覆性?研究团队推测,新手能够提供新视角,因为他们不像经验丰富的同事那样执着于以往的理论和知识。有时,摒弃盛行的假设并接受全新的假设很难,这可能使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学家更乐于接受新想法,并更有可能通过探索实验方法来冒险。

该研究还显示,新手更倾向于借鉴更广泛、非传统的前人工作,更多地引用那些非经典论文,并由此产生出更多非典型的组合与创新。

实际上,新人确实可能会提出很多令人兴奋的问题,因为他们还没有其他人所熟知的框架的包袱,这很重要。但还需要具备将一个新奇想法转化为一系列明确实验的经验,这些实验将严格地得出关于这个想法的结论。

例如,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 Hunter Schone 于今年 8 月在 Nature Neuronscience 期刊发表了一篇颠覆性论文,该论文证实,截肢不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大规模重组,这挑战了此前的理论,在神经科学领域引起轰动。他认同新手会带来新视角的观点,但他并不认为这篇颠覆性论文是由于自己处于职业生涯早期所致,而是归功于由早期和资深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不过,他也表示,团队中有太多资深科学家可能会让早期科学家难以发挥颠覆性作用。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揭示了科学中的 “新手红利” (Beginner's Charm)现象,强调了团队中新手比例所具有的未被充分认识但极其强大的价值。这项研究也为如何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培育一个蓬勃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出了可行的策略。研究团队表示,希望这项研究能够鼓励资深科学家将更多新手纳入研究团队,从而产出更多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https://arxiv.org/abs/2509.10389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3-02198-9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5-02037-7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117-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