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Science:小胶质细胞又“作妖”了!东南大学团队揭秘小胶质细胞诱发抑郁的新机制
来源:奇点糕 2025-01-03 09:11
该研究首次证实,小胶质细胞来源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会在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易感小鼠的核心情绪相关脑区高度表达,并加剧了CUMS诱导的抑郁表型。
咱就是说,小胶质细胞又跑来“作妖”了。
这不,近期,东南大学张志珺/孔岩团队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首次证实,小胶质细胞来源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会在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易感小鼠的核心情绪相关脑区高度表达,并加剧了CUMS诱导的抑郁表型。
机制上,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通过与神经元受体蛋白Megalin结合,来介导下游SRC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神经元和突触损伤,以及抑郁样行为。而条件性敲除VDBP或使用Megalin拮抗剂则可以恢复神经元功能和突触结构,减轻小鼠抑郁样行为。
研究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1]。
论文首页截图
事实上,早在2024年3月,张志珺/孔岩团队就发文证实,血浆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可作为重度抑郁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是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探讨。
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确定VDBP可以在野生小鼠大脑30个脑区中广泛表达后,研究人员构建了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易感和抗压小鼠模型,并观察这些小鼠大脑中VDBP蛋白的表达差异。
结果发现,与野生小鼠相比,CUMS易感小鼠出现了明显抑郁样行为(如对蔗糖兴趣度降低等等),而CUMS抗压小鼠则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在VDBP蛋白表达差异方面,研究人员发现,与野生小鼠相比,CUMS易感小鼠大脑海马、前额叶皮层、下丘脑,这些与核心情绪相关的脑区中出现了VDBP表达显著增高的现象。
VDBP蛋白表达差异
进一步,根据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研究人员发现,与野生小鼠相比,CUMS易感小鼠大脑前额叶皮层中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 mRNA水平明显更高,而CUMS抗压小鼠的VDBP mRNA水平则明显下降。这提示,前额叶皮层中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可能与小鼠抑郁样行为发生有关。
鉴于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元和突触损伤有关,研究人员继续探讨了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对神经元和突触的影响。体外功能实验显示,VDBP表达增加会导致神经元活力降低、凋亡增加,以及突触蛋白水平下降和树突结构受损,而条件性去除VDBP,则可恢复神经元和突触的功能。
体外实验
此外,体内研究显示,小鼠前额叶皮层中VDBP过表达不仅会导致小鼠神经元和突触的损伤,还会诱发小鼠抑郁样行为,并加剧了CUMS诱导的抑郁表型(VDBP过表达小鼠经CUMS处理后,抑郁样行为更显著了),而VDBP的条件性敲除则显著改善了CUM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和突触损伤(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直接向小鼠前额叶皮层注射VDBP蛋白也能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这也证实了VDBP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
体内实验
机制上,研究人员发现,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主要通过与神经元受体蛋白Megalin结合,来介导下游SRC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神经元和突触损伤,以及抑郁样行为。而使用Megalin拮抗剂RAP可以恢复神经元功能和突触结构,减轻小鼠抑郁样行为。
机制研究结果
总之,该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来源的VDBP诱发抑郁症的新机制,并为开发针对抑郁症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这对那些小胶质细胞和神经炎症相关的抑郁症患者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参考文献:
[1]Kong Y, Zhang X, Li L, et al. Microglia-Derived 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 Mediates Synaptic Damage and Induces Depression by Binding to the Neuronal Receptor Megalin. Adv Sci (Weinh).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3, 2024. doi:10.1002/advs.20241027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