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Biotechnology:细胞编程的未来已来——从“基因剪刀”到“表观遗传调控器”
来源:生物探索 2025-11-01 09:55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基于RNA的表观遗传编辑平台。这套系统能够在不损伤DNA链完整性的前提下,持久而精准地“开启”或“关闭”人类T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实现了对细胞功能的深度编程。
我们能否像编写计算机代码一样,去编程人类的细胞?这并非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细胞治疗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以CAR-T细胞疗法为例,通过基因改造,我们赋予了免疫T细胞识别并猎杀癌细胞的“超级能力”,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然而,这把强大的“基因剪刀”——CRISPR-Cas9,在“剪切与粘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隐忧。它所依赖的DNA双链断裂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机制,就像是在细胞基因组这本精密无比的生命天书上动刀,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染色体易位、大片段缺失,甚至引发新的癌变风险。尤其当我们需要同时改造多个基因以应对实体瘤的复杂挑战时,这种风险会呈指数级增长。
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更温和、更安全的方式来调控基因,一种更接近于“软件编程”而非“硬件改造”的策略?
10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的研究报道“Integrated epigenetic and genetic programming of primary human T cells”,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可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基于RNA的表观遗传编辑 (epigenetic editing) 平台。这套系统能够在不损伤DNA链完整性的前提下,持久而精准地“开启”或“关闭”人类T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实现了对细胞功能的深度编程。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成功地将这种“软件”优化与传统的基因“硬件”升级相结合,创造出功能更强大、更持久的CAR-T细胞,为攻克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了全新的曙光。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迭代,更可能是一场细胞工程学思想的范式转移。

基因沉默的艺术:如何永久关机,却不剪断电线?
想象一下,你想关闭房间里的一盏灯。你可以选择直接剪断电线,这很有效,但过程粗暴且不可逆,还可能引发短路。或者,你可以轻轻按下墙上的开关,灯灭了,电路完好无损,随时可以再次打开。传统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 (knockout),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剪断电线”,它通过制造DNA双链断裂来永久性地破坏基因。而表观遗传编辑,则更像是那个优雅的“开关”。
表观遗传学关注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本身的情况下,通过化学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来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这些修饰就像是给基因贴上的“开”或“关”的标签,决定了基因能否被读取。研究人员此前已经开发出一种名为CRISPRoff的工具,它将失活的Cas9蛋白 (dead Cas9, dCas9),一个只定位不切割的“导航器”,与一系列表观遗传修饰酶(DNA甲基化酶)融合在一起。当它被引导到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时,就会在那里“写入”一个永久性的“关闭”信号(即DNA甲基化),从而实现基因的持久沉默。
然而,将这一技术从实验室里的永生化细胞系应用到临床级别的人类原代T细胞 (primary human T cells) 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原代细胞远比细胞系娇贵和复杂,如何高效、安全地将CRISPRoff系统递送到细胞内,并确保其效果持久稳定,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为此,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精细的优化工作。他们摒弃了可能引起免疫排斥的病毒载体,选择了一种更安全、瞬时表达的“全RNA平台”。他们设计并比较了七种不同的CRISPRoff信使RNA (mRNA) 版本,通过调整mRNA的帽子结构 (cap modifications)、碱基修饰 (base modifications) 和密码子优化 (codon optimization) 等参数,最终筛选出了一款效力最强的版本——CRISPRoff 7。这款优化后的mRNA,即使在很低的剂量下,也能实现高效的基因沉默。
那么,这个“表观遗传开关”的效果究竟如何?研究人员将其与另外两种技术进行了正面交锋:传统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和另一种表观遗传沉默技术CRISPRi(它通过空间位阻暂时性地阻碍基因转录,但效果会随时间消失)。他们选择了三个T细胞表面蛋白基因CD151、CD55和CD81作为靶点。
实验结果清晰地展示了CRISPRoff的优越性。在长达28天、历经三次T细胞再刺激的严苛考验后,CRISPRoff处理的细胞中,目标基因的沉默率依然高达93%以上,其效果与直接敲除基因的Cas9技术不相上下。相比之下,CRISPRi技术的效果在细胞分裂和刺激后迅速减弱,到第28天时,基因表达几乎完全恢复。这有力地证明了CRISPRoff所建立的表观遗传沉默是可遗传的、持久的,能够经受住T细胞在体内可能经历的长期增殖和激活考验。
一个优秀的基因编辑工具,不仅要“打得准”,还要确保“不伤及无辜”。为了评估CRISPRoff的特异性,研究团队动用了两种强大的全基因组分析技术:转录组测序 (RNA-seq) 和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 (Whole-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 WGBS)。RNA-seq的结果显示,在沉默CD55或CD81基因28天后,整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中,除了目标基因被显著下调外,几乎没有其他基因受到影响。这说明CRISPRoff的脱靶效应极低。而WGBS则从更根本的DNA甲基化层面揭示了其精准性。数据显示,在沉默CD55的细胞中,新增加的DNA甲基化信号被精确地限制在CD55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只在指定的战区执行任务,而不会在基因组的其他地方留下任何痕迹。
这些数据共同描绘了一幅令人信服的画面:研究人员已经拥有了一个高效、持久且极其精准的基因“关闭”工具,它实现了“永久关机”,却完美地避开了“剪断电线”的风险。
无“岛”之境的挑战:当表观遗传编辑遇到“非典型”基因
CRISPRoff在沉默CD151、CD55这些基因时表现出色,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的启动子区域富含CpG二核苷酸,形成了所谓的“CpG岛” (CpG islands, CGIs)。这些区域是DNA甲基化天然的“温床”,因此CRISPRoff在这里写入“关闭”信号可谓事半功倍。
但这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人类基因组中,并非所有基因都拥有这样的“风水宝地”。许多对T细胞功能至关重要的基因,尤其是那些编码免疫检查点蛋白(如PD-1、LAG3)的基因,其启动子区域并没有典型的CpG岛。CRISPRoff能否在这些基因组的“无岛之境”中同样有效地建立并维持沉默?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直接关系到该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系列缺少CpG岛的靶点基因,包括CD5, LAG3, PDCD1 (编码PD-1蛋白), ENTPD1 (编码CD39蛋白) 和PTPRC (编码CD45蛋白),这些基因在T细胞耗竭、功能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使用CRISPRoff系统对这些基因进行沉默,并在超过30天的时间里持续追踪其表达变化。
实验结果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有趣的模式,远非简单的“行”或“不行”。
对于CD5和LAG3,CRISPRoff的表现堪称惊艳。即使没有CpG岛,沉默效果也异常稳定和高效。在实验进行到第30天时,经过多次刺激,超过99%的细胞仍然完全检测不到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其效果甚至优于Cas9基因敲除。这表明,在某些非CpG岛的基因座上,CRISPRoff同样可以建立起坚如磐石的表观遗传记忆。
对于大名鼎鼎的免疫检查点PD-1,结果也相当理想。在超过30天的时间里,PD-1的表达被稳定地抑制,约78%的细胞保持了沉默状态。虽然效率略低于Cas9敲除(约90%),但考虑到其安全性优势,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结果。
然而,当目标转向CD39和CD45时,挑战开始显现。对CD39的沉默表现出“部分稳定”的特性:起初效果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细胞开始重新表达CD39,尽管在第35天仍有超过一半(53%)的细胞维持沉默。而对于CD45,沉默效果则是“不稳定”的。在处理后7天内,沉默效果就迅速减弱,到第24天时,基因表达几乎完全恢复到了未处理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规律?研究人员通过仔细分析这些基因启动子周围的DNA序列,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沉默的稳定性与靶点区域附近的CpG二核苷酸密度密切相关。
他们绘制了一张图表,将所有测试基因(包括有CpG岛和无CpG岛的)的沉默稳定性(从实验开始到结束,蛋白表达的变化倍数)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 (Transcription Start Site, TSS) 周围±500个碱基对内的CpG数量进行了关联分析。一个清晰的趋势浮现出来:CpG密度越高的基因,其沉默效果就越稳定、越持久。而CD45,这个最难被稳定沉默的基因,其启动子周围的CpG含量是所有靶点中最低的。
这一发现极具价值。它不仅解释了实验结果的差异性,更为未来应用CRISPRoff技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则。它告诉我们,表观遗传编辑并非“一招鲜,吃遍天”,其效果受到目标基因座自身特征的深刻影响。这促使我们去思考,对于那些“顽固”的、CpG稀疏的基因,我们是否需要设计出第二代表观遗传编辑器,比如融合一些能够招募其他抑制性复合物的蛋白,来共同加固这个“关闭”信号?
多任务处理的优雅:为何“团队协作”对细胞疗法至关重要?
在与癌症的战斗中,单打独斗往往难以取胜。尤其是在面对实体瘤时,肿瘤微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的“刹车”信号。要想让CAR-T细胞这样的“超级士兵”发挥最大战力,我们往往需要同时解除多个“刹车系统”,比如同时敲除PD-1、LAG3等多个免疫检查点基因。这就对基因编辑工具的多任务处理能力 (multiplexing) 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使用Cas9同时在基因组上制造多个DNA双链断裂,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每一次断裂都可能出错,当多个断裂同时发生时,细胞的DNA修复系统可能会不堪重负,导致染色体片段错误连接,引发大规模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最终结果往往是细胞毒性,细胞无法承受如此剧烈的“手术”而走向凋亡。
这正是CRISPRoff这类非切割性工具展现其核心优势的舞台。由于其作用机制不涉及DNA断裂,理论上,它可以同时在基因组的多个位点写入“沉默”标记,而不会增加细胞的遗传毒性负担。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场直接的对比实验。他们分别使用CRISPRoff和Cas9,尝试在T细胞中同时沉默三个、四个甚至五个非必需的表面蛋白基因。实验5天后,他们检测了活细胞的数量。
结果的差异是惊人的。在对照组(只进行电穿孔,不加任何编辑工具)和CRISPRoff处理的细胞中,活细胞数量没有显著差异,无论CRISPRoff是靶向三个、四个还是五个基因。这表明CRISPRoff的多重编辑对细胞的生存几乎没有影响。
反观Cas9组,情况则截然不同。当Cas9同时靶向三个基因时,细胞毒性已经开始显现。而当靶向四个或五个基因时,活细胞数量相比对照组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分别减少了约40%和50%。这直观地展示了多重Cas9切割所带来的巨大细胞毒性。
在证明了安全性之后,效率又如何呢?CRISPRoff能否在保证细胞存活的同时,有效地完成多任务指令?研究人员在处理后的第5天和第30天,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多基因沉默的效率。
即使在最复杂的五基因同时沉默任务中,CRISPRoff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在第30天,也就是经过了多轮细胞分裂和增殖后,仍然有高达65.8%的细胞成功地将所有五个目标基因全部沉默。对于四基因和三基因沉默,这一比例更是分别达到了82.4%和93.5%。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分析了针对三个具有重要治疗潜力的靶点(FAS, RC3H1, SUV39H1)的多重沉默效果,发现在转录本水平上,这三个基因均被高效抑制了约80%。
这些数据共同证明,CRISPRoff平台具备了优雅而强大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它能够在不引起细胞毒性的前提下,高效、持久地同时沉默多个基因,完美解决了传统Cas9技术在多重编辑应用中的核心痛点。这为开发更复杂、更强大的细胞疗法铺平了道路,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CAR-T细胞或许可以被“编程”为同时关闭多个耗竭信号,抵抗肿瘤微环境的抑制,并敲除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基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能战士”。
唤醒沉睡的守护者:精准开启基因的“隐秘开关”
一个完整的细胞编程工具箱,不仅需要一个可靠的“关闭”开关,还需要一个精准的“开启”开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目标不是沉默某个基因,而是要唤醒一个对治疗有益的、但处于休眠状态的基因。例如,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我们希望能增加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的数量或功能,而这类细胞的核心“身份标识”是一个名为FOXP3的转录因子。
在常规的辅助性T细胞 (Conventional T cells, Tconvs) 中,FOXP3基因通常处于被甲基化抑制的沉默状态。如何安全、稳定地激活它,将普通T细胞转化为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reg细胞,是该领域的一个长期目标。
为此,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他们工具箱里的另一件法宝,CRISPRon。与CRISPRoff相反,CRISPRon是将dCas9与一种DNA去甲基化酶TET1融合在一起。当它被引导到被甲基化的基因区域时,可以擦除“关闭”信号,从而重新激活基因的表达。
然而,激活FOXP3基因的挑战在于其调控的复杂性。研究人员没有采取常规思路去直接靶向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 (TSS),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巧妙的策略。他们注意到,在FOXP3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存在一个被称为“Treg特异性去甲基化区域” (Treg-Specific Demethylated Region, TSDR) 的关键增强子 (enhancer)。这个区域在真正的Treg细胞中是完全去甲基化的,但在Tconvs细胞中则被高度甲基化,正是这把“表观遗传锁”锁住了FOXP3的稳定高表达。
研究团队假设,使用CRISPRon精准地为TSDR这个“隐秘的远端开关”解锁,或许比直接去撬动TSS这个“主门锁”更为有效。
他们从健康人血液中分离出CD4+ Tconvs细胞,然后用CRISPRon系统分别靶向FOXP3的TSDR区域、TSS区域,或是一个不相关的安全港位点 (AAVS1) 作为对照。
实验结果完美地验证了他们的假设。当CRISPRon靶向TSDR时,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在电穿孔9天后,表达FOXP3的细胞比例从未处理的约4%增加到了约11%,提升了近两倍。而直接靶向TSS区域,却几乎没有引起任何FOXP3的表达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种激活效应是持久的。即使在28天后,经过了多轮培养和刺激,CRISPRon-TSDR处理组的细胞仍然维持着显著高于对照组的FOXP3表达水平。通过靶向亚硫酸氢盐测序,研究人员证实,在这些细胞中,TSDR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确实被显著降低,而TSS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则没有变化。
这个实验的意义远不止于成功激活了一个基因。它深刻地揭示了表观遗传编辑的巨大潜力:我们不仅可以调控基因本身,还可以通过精准操纵远端的调控元件(如增强子)来对基因表达进行精细编程。这就像一个高明的电工,不仅知道总开关在哪里,还了解墙壁内每一条线路的走向和每一个分控开关的功能。这种对基因调控网络的深度理解和干预能力,为细胞工程开辟了全新的维度,使得诱导产生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类型(如Tregs)成为可能,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了非病毒、非转基因的新策略。
终极融合:当“基因硬件”升级遇上“表观软件”优化
至此,研究人员已经分别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基因“关闭”和“开启”工具。但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在于能否将这套精密的“表观遗传软件”系统,与传统的“基因硬件”升级无缝集成,从而创造出1+1>2的效果。
在CAR-T细胞治疗中,最前沿的“硬件升级”技术之一,是将CAR基因精准地插入到T细胞受体α恒定区 (T cell receptor alpha constant, TRAC) 的基因座上。这样做的好处是,CAR的表达可以受到内源性TCR调控网络的精密控制,能够有效减少CAR-T细胞的过度激活和耗竭,提升其持久性。
研究团队的目标,就是将这种精准的CAR基因敲入 (knock-in),与CRISPRoff介导的功能增强型基因沉默结合起来。他们选择了一个极具潜力的靶点——RASA2。此前的研究发现,敲除RASA2基因可以显著增强T细胞对微弱抗原信号的敏感性,并提升其在长期战斗中的持久杀伤功能。
然而,这个“终极融合”策略面临一个棘手的技术障碍。TRAC-CAR的敲入通常使用CRISPR-Cas9系统,而CRISPRoff使用的是dCas9。如果在同一个细胞中同时使用两种基于相同Cas9蛋白的系统,它们所对应的向导RNA (guide RNA) 可能会发生“串扰” (guide swapping)。也就是说,本该引导Cas9去切割TRAC位点的gRNA,可能会错误地与dCas9-CRISPRoff蛋白结合;而本该引导CRISPRoff去沉默RASA2的gRNA,也可能与有活性的Cas9蛋白结合,导致在RASA2基因座上发生意料之外的DNA切割。这种串扰会大大降低编辑效率,并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巧妙地采用了一种“正交系统” (orthogonal system) 策略。他们保留了基于化脓链球菌dCas9的CRISPRoff系统用于沉默RASA2,同时,为CAR的敲入选择了一位“外援”,来自另一种细菌 (Acidaminococcus sp.) 的Cas12a蛋白。Cas12a与Cas9在结构和识别机制上完全不同,它们各自的gRNA互不兼容,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串扰”的可能。
实验流程是这样的:他们将用于TRAC-CAR敲入的Cas12a-RNP复合物,与用于沉默RASA2的CRISPRoff mRNA及gRNA混合,一次性电穿孔导入T细胞,随后加入携带CAR基因和同源臂的AAV病毒载体作为修复模板。
结果表明,这一整合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CRISPRoff的加入丝毫没有影响CAR基因的敲入效率,同时,RASA2蛋白的表达被成功地沉默了。他们成功地在一次操作中,同时完成了对T细胞的“硬件”升级和“软件”优化。
那么,这些经过“软硬兼施”改造的“终极版”CAR-T细胞,其战斗力究竟有多强?
首先,在体外进行了一场残酷的“车轮战”,重复刺激实验。研究人员将CAR-T细胞与表达CD19的肿瘤细胞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每48小时重新加入一批新的肿瘤细胞,模拟CAR-T在体内持续遭遇敌人的情景。
实验结果显示,普通的CAR-T细胞(对照组)在经历了前两轮的有效杀伤后,开始显现疲态,杀伤能力逐渐下降,到第五轮时已基本无力控制肿瘤的生长。而经过RASA2沉默优化的CAR-T细胞,则展现出惊人的持久战斗力。从始至终,它们都保持着高效的杀伤活性,一轮又一轮地清除着肿瘤细胞,丝毫不见疲惫。
体外实验的胜利最终还需要在更复杂的体内环境中得到验证。研究人员建立了白血病小鼠模型,给小鼠注射了Nalm6肿瘤细胞,然后分别输注了经过RASA2沉默优化的CAR-T细胞、普通CAR-T细胞,或是不表达CAR的T细胞。
在接下来的40天里,通过活体生物发光成像 (bioluminescence imaging, BLI) 追踪肿瘤负荷的变化,一幅清晰的战局图呈现在眼前。接受了RASA2沉默CAR-T治疗的小鼠,体内的肿瘤被迅速清除,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复发。而接受普通CAR-T治疗的小鼠,虽然初期也能控制肿瘤,但很快就出现了肿瘤的复燃和扩散。生存曲线的对比更是有力地说明了问题:RASA2沉默组的小鼠生存期被极大地延长,展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
这一系列的实验,完美地展示了整合基因与表观遗传编程的巨大威力。它不仅证明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更在临床前模型中验证了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功能增益。这为未来开发更高效、更持久的CAR-T疗法,特别是用于挑战巨大的实体瘤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细胞编程的蓝图:我们正站在哪个新时代的开端?
这项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的研究,不仅仅是给我们带来了一套新颖的基因编辑工具,它更像是在宣告一个细胞编程新纪元的到来。研究人员通过精心的优化和巧妙的设计,构建了一个全RNA的表观遗传编辑平台,实现了对原代人类T细胞功能前所未有的精准调控。
回顾这项工作的核心突破,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清晰的蓝图:
首先,安全性与持久性的兼得。CRISPRoff技术在不制造任何DNA断裂的前提下,实现了媲美基因敲除的持久沉默效果。这从根本上规避了传统基因编辑的遗传毒性风险,尤其是在需要多重编辑的复杂应用场景中,其安全性优势无可比拟。
其次,编程的广度与深度。该平台不仅能“关闭”基因 (CRISPRoff),还能“开启”基因 (CRISPRon)。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展示了超越启动子区域的、对增强子等远端调控元件的精准操作能力。这标志着我们对细胞的编程,正在从简单的“开关基因”,迈向更深层次的“重塑基因调控网络”。
最后,遗传与表观遗传的融合。将精准的基因敲入与功能性的表观遗传沉默无缝整合,创造出性能更优越的CAR-T细胞,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技术演示,更为未来细胞疗法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模块化”思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需求,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合不同的基因“硬件”和表观遗传“软件”,定制出最优的细胞产品。
当然,正如研究中所揭示的,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探索。例如,CRISPRoff在不同基因座上的效果差异,提示我们对于基因组“非典型”区域的表观遗传调控规律,仍需更深入的研究。但这恰恰是科学进步的魅力所在,每一个未解之谜,都是下一个重大发现的起点。
从“剪切与粘贴”到“编程与调控”,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我们理解和改造生命能力的飞跃。我们正在学习使用更接近生命本质的语言,表观遗传密码,来与细胞对话,引导它们成为我们对抗疾病的强大盟友。这项工作为我们描绘的未来,是一个细胞疗法可以被更安全、更精细、更智能地设计和制造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幅宏伟的蓝图,将在不远的将来,转化为治愈更多疾病的强大现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