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4岁或就埋下痴呆隐患!性格不好还易“加速”脑萎缩!两项研究:首次在24-44岁健康个体中检出痴呆风险因素;性格对脑健康很重要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07-08 13:57

你健康、聪明的脑子需要一生的细心呵护~

刚走出超市,却突然想不起车停在哪个位置;明明话到嘴边,那个熟悉的名字却瞬间消失……这些令人尴尬的“记忆卡壳”时刻,通常被我们笑称为“脑雾”或“金鱼记忆”。不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最新研究却警示我们:这些瞬间可能是大脑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因素早在24岁就已悄然启动对认知功能的侵蚀!

如今全球每3秒钟就会新增一名痴呆患者,中国更是重灾区。复旦大学研究显示,近30年来中国痴呆疾病负担飙升300%,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当大多数人还认为这是“老年专属病”时,三篇顶级期刊发表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守护大脑健康,不只靠年轻时监测生理指标,而是要一生都注重心理韧性和性格特质的培养。

年轻大脑的隐形杀手

2025年5月,一项发表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Americas》杂志上的研究,就旨在探索,在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年轻至早中年成年人中,已知的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因素和血液生物标志物是否与认知功能相关。

图片1.png

研究利用了“国家青少年至成人健康纵向研究”(Add Health)的数据,分析了第四波(Wave IV,2008年,参与者年龄24-34岁)和第五波(Wave V,2016-2018年,参与者年龄34-44岁)的数据。研究测量了包括年龄、教育、性别、血压、体重指数、胆固醇和体力活动在内的CAIDE评分,以及APOE ε4基因状态和多种血液生物标志物,如总Tau蛋白、神经丝轻链(Nf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多种白细胞介素等。

图片2.png

图1:在 24-44 岁人群中,心血管等风险因素越多,记忆和思维能力越差

图片来源自[1]

研究发现,在24-34岁的成年人中,CAIDE评分越高,认知测试表现越差。例如,CAIDE评分每增加1分,倒序数字跨度测试得分平均降低0.03个标准差。到了34-44岁,总Tau蛋白水平与即时单词回忆能力相关,而IL-6、IL-1β和IL-8等炎症标志物也与较低的认知得分相关。这些发现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风险因素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早在24-44岁就已显现。

图片3.png

图2:Tau 蛋白与即时单词回忆能力相关,大脑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或影响年轻人记忆

图片来源自[1]

研究涉及的样本量较大,Wave IV的分析样本量在4507到11449之间,Wave V的样本量在529到1121之间。这项研究首次系统地在24-44岁的健康个体中检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因素,提醒我们保护大脑健康要从年轻时开始,早期预防可能对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性格不好更易痴呆?!

2024年3月,《Alzheimer's & Dementia》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心理因素对痴呆风险的影响。研究者运用元分析技术和贝叶斯多层模型,分析了来自8项独立研究的44,531名参与者的心理特征数据,其中包含1703名痴呆症患者,这些研究的参与者基线平均年龄从49岁到81岁不等,随访时间跨度在3.53到21.00年之间。

图片4.png

研究结果显示,情绪不稳定、消极情感以及缺乏责任感、外向性和积极情感,均与长期痴呆症诊断风险上升有关。不过,这些心理特征与大脑神经病理变化之间并无明确关联,尤其在尸检时,未发现心理特质与神经病理之间存在稳定联系,这表明心理特质可能并非直接导致大脑病理改变的因素。研究者指出,心理因素可能是通过调节认知代偿能力,影响痴呆的临床进展。

图片5.png

图3:多种人格特质与新发痴呆症诊断风险相关,其中神经质和消极情感增加风险,而责任心、外向性和积极情感降低风险

图片来源自[2]

此外,研究还发现责任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痴呆症诊断与神经病理之间的关系。面对潜在的神经病理变化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个体或许能展现出更强的认知韧性。

图片6.png

图4:随着年龄增长,高责任心的个体痴呆症风险较低

图片来源自[2]

平衡型大脑衰老慢一倍

除了情绪不稳定、易焦虑等单一性格特质,整体心理模式的组合特征对大脑健康的影响更为深远。2025 年 1 月发表于《Nature Mental Health》的研究,通过潜在剖面分析(LPA)技术,系统探索了 1032 名中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组合与脑衰老的关联。

图片7.png

该研究整合了巴塞罗那大脑健康倡议(BBHI)队列的 750 名中年参与者(平均 51.4 岁)和 Medit-Ageing 队列的 282 名老年参与者(平均 71.1 岁)。通过 LPA 技术对九种心理特征进行聚类分析,最终识别出三种差异化的心理特征剖面:

● 低保护特征剖面(Profile 1):在老年人中表现出最差的认知功能,中年阶段大脑皮层变薄速度显著快于其他组;

● 高风险特征剖面(Profile 2):心理健康症状(如抑郁、焦虑)负荷最重,睡眠质量评分最低;

● 平衡特征剖面(Profile 3):兼具积极情感、社交参与等保护性因素,大脑衰老速度较前两组慢约 50%。

这些发现首次证实:心理特征的组合模式比单一特质更能预测脑健康轨迹,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图片8.png

图5:九种心理特征在三个不同剖面中的分布情况

图片来源自[3]

进一步分析显示,低保护剖面个体的 LIBRA 痴呆风险评分高出平均值 37%,其认知与社交活动参与度显著偏低。脑结构影像学还发现,这些剖面特征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脑区的皮层厚度变化存在显著关联,提示心理模式可能通过调控生活方式与神经可塑性影响疾病进程。

图片9.png

图6:低保护剖面(Profile 1)和高风险剖面(Profile 2)的个体认知功能更差

图片来源自[3]

小结

柳叶刀》痴呆症预防、干预和护理委员会在2024年的报告中宣布:控制14项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迟全球高达40%的痴呆症病例。这14项风险因素具体包括:早年受教育程度较低、听力受损、高血压、吸烟、肥胖、抑郁、缺乏身体活动、糖尿病、过度饮酒、创伤性脑损伤、暴露于空气污染、社会孤立、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以及未经治疗的视力受损。报告特别指出,如果人们能够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关注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预防效果将最为显著。

综上,将前述三项研究的结果结合起来看,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认知衰退防御体系逐渐清晰:

● 青年期:重点关注心血管健康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和早期生物标志物(如第一篇研究所示),这是风险最早的信号。

● 中年期:积极调整心理特征和状态(如第二篇研究关注的人格特质和第三篇研究的心理画像),优化性格和心态,培养心理弹性。

● 老年期:持续维持社交互动和不断学习,保持大脑活跃。

总之,你健康、聪明的脑子需要一生的细心呵护~

参考文献

1. Aiello AE, Momkus J, Stebbins RC, et al. 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nd cognitive function before middle age in a U.S.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Reg Health Am. 2025;45:101087.

2. Beck ED, Yoneda T, James BD, et al.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dementia diagnosis and neuropathological burden: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Alzheimers Dement. 2024;20(3):1497-1514. 

3. Bartrés-Faz, D., Demnitz-King, H., Cabello-Toscano, M. et al. Psychological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cognitive and brain health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Nat. Mental Health 3, 92–103 (202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