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限 向新而行|ISFO 2025 国际类器官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
来源:ISFO国际类器官 2025-05-15 14:01
2025年5月9日至10日,由国际类器官学会(ISFO)联合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国际类器官大会(ISFO 2025)”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隆重召开。
会议花絮
本次大会以“创新无限,向新而行”为主题,汇聚了全球近1000位类器官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领袖,共同探讨类器官技术的前沿进展、临床转化与跨学科合作,为全球类器官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01 大咖云集共话类器官未来
会议开场,由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执行院长、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林鑫华教授开场主持,为这场国际学术盛会拉开了序幕。
随后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教授作为大会致辞嘉宾,对全球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类器官技术在推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致辞结束后,林鑫华教授宣布,为加速类器官技术的全球发展与应用,国际类器官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rganoid, ISFO)正式成立!作为类器官研究领域的非营利性的国际权威组织,ISFO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临床专家与产业领袖,致力于推动类器官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后,法国科学研究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院士Hans Clevers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Human organoids in 3D and 2D》的主题演讲,回顾了小鼠小肠类器官到人小肠类器官的建立,随后介绍了人小肠中特有的BEST4+细胞,并通过筛选、基因操作揭示了该群细胞的形成条件。同时,其团队从细菌感染中获得灵感,找到了一种可激活整合素的多肽,成功用于在2D及3D水凝胶中实现基质材料化学成分明确的类器官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绍荣教授作为代表嘉宾之一,发表了题为《Simulating peri- and post-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derived embryoid》的主题演讲,聚焦于利用干细胞衍生的类胚胎结构模拟人类胚胎植入前后的发育过程。通过利用体外类胚体培养,找到影响发育早期时启动子处表观遗传修饰的瞬时二价性的关键转录因子。这一研究属于胚胎发育与类器官技术的前沿领域,旨在突破传统胚胎研究的伦理和技术限制,通过体外模型揭示早期发育的关键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教授,发表了题为《Semi-cloning technology: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s》的主题演讲,分享了类精子干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通过建立类精子干细胞,突破了传统小鼠基因编辑模式的上限,在基因筛选及冗余性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该技术也为针对染色体完整性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实现哺乳动物的基因编辑与遗传改造,并在疾病建模、生殖医学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EMBO成员、EMBO council成员、宗座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Jürgen Knoblich教授,发表了题为《Cerebral organoids: Modelling human bra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in stem cell derived 3D culture》的主题演讲,聚焦于其团队开发的人脑类器官技术及其在模拟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ürgen Knoblich教授首先指出了人PSC来源的脑类器官在揭示人类物种特异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其团队利用建立的脑类器官对人类神经发育疾病中常见的风险基因进行了系统性CRISPR筛选,并进行了丰富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为理解人类疾病发生提供了全新的见解。
此外,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冷泉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数十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类器官基础研究、疾病模型、新药研发、临床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报告,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02 五大论坛 聚焦前沿热点
聚焦类器官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特邀Hans Clevers院士、高绍荣院士、李劲松院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探讨3D/2D模型、脑类器官、肺纤维化模型等前沿方向。大会设立主论坛及A、B、C、D、E五大分论坛,涵盖类器官技术的全链条发展。
论坛A:类器官基础研究前沿进展与技术创新。论坛B:类器官疾病模型赋能新药研发。 论坛C:类器官的临床转化与再生医学。论坛D:类器官与组织工程的跨学科合作。论坛E:类器官研究的未来方向——政策/标准化/自动化。
大会邀请Sheila Chari主编针对类器官领域研究学者,分享了顶尖期刊论文的评审逻辑、学术叙事的构建技巧及学科交叉的趋势洞察,助力青年学者精准锚定研究方向、提升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大会收到百余份类器官相关研究的摘要和壁报,在会议上,丹望医疗创始人华国强教授宣布了 “最佳摘要奖” 和 “最佳壁报奖” 的获奖名单,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赵同标主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栋研究员进行了颁奖,他们对青年学者们在类器官领域的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佳壁报奖 ☟

最佳摘要奖 ☟
03 共筑标准化未来加速产学研融合
在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与交流中,专家们围绕类器官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度对话,达成了重要行业共识。其中,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赵同标主任认为类器官技术的标准化、规模化与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过跨学科协作和政策支持,类器官技术有望在疾病建模、药物筛选、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用潜力。
大会在推动行业标准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探讨了类器官技术在标准化方面的关键问题。国家干细胞资源库作为我国干细胞领域的重要力量,也参与到了此次大会关于标准化的探讨中。在本次大会中,其在干细胞及类器官相关标准制定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为类器官技术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助力类器官技术在细胞培养、质量控制、应用规范等方面建立更完善的标准体系。
大会从学术角度洞察前沿技术,精准对接药企研发负责人、顶尖科研机构学者、医疗投资机构代表等各产业高质量群体;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交流;第一时间掌握类器官标准化建设、监管政策变化等前瞻性洞察,为参展企业带来了多维度的商业价值与技术赋能。
其中,丹望医疗类器官药物平台负责人张龙博士、赛利多斯应用科学家陆叶舟、瑞孚迪市场开发经理徐雍羽、镁伽科技产品总监孙艳冬、模基生物创始人罗海清、官芯生物总经理赵谦作为参展方就类器官作为新药研发模型的优势及政策支持、实时活细胞成像与分析技术优化3D类器官模型的构建与研究流程等角度进行发言展示。
2025国际类器官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科学家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更推动了类器官技术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未来,ISFO将继续携手全球伙伴,以“创新无限,向新而行”为使命,加速类器官技术的临床转化与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特别鸣谢
合作媒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