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医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呼吁:构建强大公卫 这几点绝不能轻视

  1. 卫生

来源:E药经理人 2021-03-05 12:50

  “目前,很多地方大量开工建设公共卫生中心、传染病医院,或者应急医学中心,硬件投入上非常大手笔。但实际上,如果困扰公卫发展的痛点问题不解决,那么,未来仍然面临非常大的问题。”3月4日,在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2021’"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以下简称“声音责任

 

 

“目前,很多地方大量开工建设公共卫生中心、传染病医院,或者应急医学中心,硬件投入上非常大手笔。但实际上,如果困扰公卫发展的痛点问题不解决,那么,未来仍然面临非常大的问题。”3月4日,在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2021’"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以下简称“声音责任”),在谈到“如何加强医防融合,攻克薄弱环节,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的发言引发大家的共鸣。

抗击新冠之后,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医防协同,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短板究竟在哪里?漏洞如何才能堵住?事实上,没有谁比常年作战在传染病、慢性病防治一线医务人员更明晰答案所在。声音责任两会座谈会上,来自疾控、医疗战线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广大医务人员发出了行业最强音。

01

精良的信息参谋系统

无论是传染病,还是慢性病,做好防治,首先需要精良的信息情报系统。只有信息畅通,情报准确,打仗、出兵才不会南辕北撤。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曾多次赶往疫情发生指导当地防控,见证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防控做法。令他遗憾的是,多地在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发送、发布方面仍有不小的改进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

“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都是高度重视。几乎每一位领导都会领导一支队伍。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作战信息参谋部,信息的采集、分析、发送、公布都没有做得非常到位。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偏远一点的农村,都存在。现实中,信息通常是通过各种会议不断地在收集。一个人要参加N多个会议跟N位领导汇报,没有专门的部门做这个事情。医院的信息与疾控的信息,互相也不能直接采集,拿来分析,甚至医院与医院之间用的信息系统可能都不一样。”在董小平看来,今后疾控改革和公卫建设中,应将打造参谋信息部作为其中重要环节。“否则,我们只能通过A市长、B市长、C市长开会来收集,再发布信息,这样就大大滞后了疫情防控时间。”董小平说。

02

强大的公共卫生队伍

2020年以来,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威胁到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也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在董小平看来,预防后患,应将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到“国之重器”的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正如当年对“两弹一星”的重视一样。

然而,与此战略相对照,目前,我国仍缺少一支强大的公共卫生队伍。

在董小平看来,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绝不仅包含疾控体系,还包括更加庞大的公立医院、政府以及社区体系建设。不过,当前,无论是疾控队伍,还是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在公卫中的作用与力量都有待加强。

疾控队伍方面,董小平指出,目前,我国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发展极不平衡的,而且能力相对于临床医疗来说非常薄弱,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董小平举例, “一个县级疾控中心总共30来个人,能上班的大概有20来个人,这20来个人疫情一开始就分到各处去了,疾控中心主任手底下一个兵都没有,很难做到在大的疫情来临时,了解到实际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对基层公卫服务能力的薄弱也同样深有体会。健康扶贫工作中,何琳曾在农村调研乡镇卫生院、村医如何按照国家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慢病防控。何琳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医务人员仍是以治疗为主,疾病防控知识还较欠缺。“比如,老年人每年秋天打流感疫苗是预防秋冬季感冒的有效措施,接种疫苗会大大降低感冒诱发、加重慢阻肺等的机率,但一些村医根本不知道流感疫苗还有这个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

董小平强调,今后的国家公卫体系改革中,应把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作为重点。而在具体的落地中,董小平表示,配备人员,盖大楼,买仪器可能在短期内能解决问题,但能力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针对于此,有两个解决办法,第一,疫情发生的时候赋予上级疾控部门对于基层疾控部门的直接领导(疫情防控中,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其次,将县医院和县级疾控中心进行体制机制和工作的融合,以解决县级疾控留人留不住的问题。

践行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基层医防融合力量,何琳补充指出,国家明确三级预防的顶层设计,统筹整合国家、省、市、县力量。

何琳近几年也一直为稳定疾控队伍奔走呼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已经连续4年在“两会”提稳定疾控队伍的建议。她的理由很笃定:“没有稳定的疾控人才队伍,疾病防控做不好。只有医疗、疾控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疾控队伍孱弱待补的同时,公立医院作为公卫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其在公卫体系中也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座谈会现场,有医疗方的全国政协委员,直陈公立医院的不足。“在当前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大部分医疗机构是只治不管,对现在日益普及的健康需求也是只检不管,缺少对患者的长期管理。” 有医界代表委员给出的几个数据凸显了只治不管的后果。“去年,中国心血管犯病人数达到3.3亿,比一年前2.9亿,多四千万,远远超出同期新生儿出生的数量。近几年,慢病呈爆发式增加,一方面与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生命延长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预防做得不够好。” 该委员表示,医院只关注疾病治疗,满足于把患者治好了就完成任务,是不行的,还要在上游预防疾病的发生,对治疗好的病人进行随访。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也有同样的认知。他指出,公立医院内的疾病防控功能及队伍建设与现实及未来要求明显滞后。他给出建议道,要把公立医院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服务作为刚性任务,制定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与激励惩戒机制,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

工作内容方面,公立医院除完成自身的相关疾病防控工作外,应该作为牵头单位,在CDC指导下,与CDC有机融合,分区划片对社区、机关、乡村等包干进行指(督导)导,参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疾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也实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下沉基层。利用公立医院的资源优势,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帮助基层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这也符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与专家下沉的要求相一致。以医联体作为这一模式推动的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机制上有机地融合,形成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有效融合,疾病预防能力有效提升的工作机制,这需要政府层面主导下大决心加以解决。

能力建设方面,在公立医院内部,加强公卫管理及疾病控制预防保健科的建设,设为独立临床科室而不是单纯的职能管理部门。对科室的建设,政府要加大投入,赋予明确的功能和任务,给与明确的编制和职责,解决医院自身的短板。

03

适宜的传染病规培基地、医院建设标准

传染病防控是公卫最传统的工作职责。而在朱同玉看来,当前,我国传染病防控,有两大痛点问题亟待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

第一大痛点问题是传染病学人才培养。“我们申请传染病规培点,非常非常困难,如果按照普通学科要求,传染病学科基本上是很难拿到规培点。而如果没有规培生,传染病医院将很难招到一个合格的人才,面临人才断档后果。”据朱同玉介绍,目前,全国基本上没有传染病规培点。而现实中,急诊科、内科、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等都非常需要传染病专业的培训,传染病医院是最理想的培养基地。

朱同玉认为,国家应当灵活调整对传染病规培点的设置要求。

第二大痛点问题是传染病医院设置的问题。目前,传染病医院被列为专科医院来管理,而一般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无法满足传染病医院的需要。最典型的是,同等床位数下,因为三区两通道的需要,传染病医院对建筑面积的需求远远高于一般专科医院。而在设置要求方面,如果将传染病医院与眼科、口腔等一般专科医院对待,那将是传染病建设的一个巨大制约,硬件设施,空间布局,将根本无法满足传染病医院的需求。

朱同玉建议,相关部门要着手制定崭新的传染病病房建设标准。

04

中西并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赵瑞华认为,在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中,要注重中国特色。而发挥中医药作用正是“特色”的核心注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赵瑞华

在赵瑞华看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建立健全中西医、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协同机制。中西并重,平战结合,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与常见病、多发病两手抓,实施“治未病”的中医健康管理理念,为群众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疾病诊治、病后康复等全程中医药和公共卫生服务;推进中医院传染病科建设;综合医院传染病科设置中医类人才编制;疾病防控相关部门应该吸纳中医类人才,或者鼓励现有人才学习中医药知识;卫生主管部门物资储存中,要将中医药物资纳入统筹范围。

第二,加强中医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中医药科研攻关能力。中医院校应该开设公共卫生专业,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传染病学、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等课程,建立完善的疾病防控和传染病治疗的中医学科体系。西医院校的公共卫生专业应设立中医相关的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公共卫生人才或者管理人才,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实施中西医结合,协同攻克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要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传承为根基,强化中医思维,把科研攻关作为引领教学、服务临床的重要工作内容。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疗效机制以及个体化辨证论治的研究,促进中药新药的研发。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性科学技术和中药交叉融合;构建传染病资源库,最好能够研发对传染病有识别功能的智能技术,让前沿的科学助力中药发展。

第三,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发挥网络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针对目前存在的留守老人、儿童“心理失衡,健康失保”的现象,建立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多方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区域内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以及科研力量,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建立全程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研一体化的卫生服务中心,既保证基本医疗需求,同时又能够提高健康服务能力。对革命老区、中西部等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区域,建立1+1,或者1+N的联合统建模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

“公共卫生建设中,中医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防病、治病、康复以及健康当中都有非常好的疗效,对妇女、儿童的疗效更加突出。应建立多方联动机制,让中医药参与公卫体系更加落地。”赵瑞华最后说。

本次两会座谈会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来自医药卫生界的39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22位代表委员来自医药界,17位来自卫生界)在线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以及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应邀在线观摩会议。

在本次座谈会上,除了“如何加强医防融合,攻克薄弱环节,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议题外,代表委员还分别就围绕“如何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药创新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如何完善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顶层设计与落地措施?”“如何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由24家中国医药行业协(学)会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自2009年首次召开至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声音。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交的涉及医药行业的提案建议得到国家发改委、卫健委、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回复超过500件。为了使本次座谈会开得富有成效,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积极准备、通力合作,分成多个小组自去年下半年起通过下基层调研、召开线上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当前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基层反映的情况整理成120余份提案建议的素材资料和2份基层调研摘要,供与会代表委员讨论参考。(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