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反复波动怎么办?基础胰岛素GLP-1RA注射液——T2DM患者的新曙光
来源:杨勇 2023-12-28 11:08
坚持用药能够改善心功能和肾功能,带来远期心肾获益,为T2DM患者治疗带来曙光。
糖尿病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其中90%以上的病例为 2 型糖尿病(T2DM)[1]。T2DM易合并心肾疾病,而心肾疾病又是T2D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单纯控制血糖难以有效降低T2DM患者心肾疾病的发生概率。因此,针对合并心肾疾病的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2023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3]推荐:糖尿病伴CKD患者应采取综合管理模式,早期综合管控多重危险因素,延缓疾病进展,兼顾心肾双重保护,同时指出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ASCVD 高风险、心力衰竭(HF)或慢性肾脏病(CKD)的T2DM患者,建议首先联合有心血管疾病和CK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简称“IDegLira”)是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二者的联合治疗为T2DM患者带来了合二为一的高效解决方案,实现了一种药物、两种组分、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达到强效控糖、减少体重增加及降低低血糖风险的多重优势,同时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带来远期心肾获益,为存在心肾风险的T2DM患者的治疗带来曙光。
接下来分享1例合并心肾疾病的T2DM患者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AD)治疗后血糖依然波动从而改换IDegLira治疗的案例
案例
患者,女,68岁。
主诉:反复多饮、多尿15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5年前发现口干、多饮、多尿、易饥消瘦,无怕热多汗,当时未重视及诊治。13年前上述症状加重求诊于我院,查血糖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予以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具体不详)。4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伴视物模糊于本科住院治疗,出院后不定期门诊随诊,目前降糖方案:甘精胰岛素(来优时)26 u qd、二甲双胍缓释片 1.0 g bid、阿卡波糖 100 mg tid,血糖控制不佳。2个月来口干多饮、多尿加重,伴四肢麻木。为进一步诊治于我院就诊,查随机血糖:11.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9.3%。门诊以“T2DM”收住院系统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目前降压方案“缬沙坦氨氯地平1片 bid、美托洛尔缓释片 47.5 mg qd”,血压控制尚稳定。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慢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病史4年。目前予“呋塞米 20 mg qd、安体舒通 20 mg qd、地高辛 0.125 mg qd”治疗。
个人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体格检查:身高160 cm,体重63.5 kg,体重指数(BMI)24.8 kg/m2,腰围86 cm。体温36.5 ℃,呼吸20次/分,心率68次/分。心率68次/分,心律绝对不齐。腹部稍膨隆,未扣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末梢痛、触觉及温度觉减退。
实验室检查:
注:FPG:空腹血糖;PPG:餐后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 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24小时尿蛋白:正常水平在150mg/24h以下
其他辅助检查:
心电图:心房颤动,T波倒置,ST段压低。
心脏彩超:左房大、三尖瓣中度反流、二尖瓣、主动脉瓣轻度反流、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
腹部超声:轻度脂肪肝、胆囊息肉。
眼底检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下肢动脉彩超:双侧股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左侧腘动脉多发斑块形成。
病例特点:
1.68岁老年女性、腹围86cm,腹型肥胖
2.糖尿病病程长达15余年、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OADs)血糖控制不达标
3.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颈动脉、下肢动脉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多种伴随疾病
4.已出现糖尿病相关慢病并发症:DK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5.治疗依从性不高
入院诊断:
1、2型糖尿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肾病(DKD 4期)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Ⅲ级
3、高脂血症
4、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5、颈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入院前):
甘精胰岛素(来优时)26u 皮下注射qd,二甲双胍缓释片 1.0 口服 bid,阿卡波糖 100mg 口服 tid,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 9.3 %;PPG 15.8 mmol/L ; FPG 8.4mmol/L。
第二阶段(住院期间方案):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 22剂量单位 皮下注射 qd,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500mg/5mg)2片,口服 bid。
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及药物用量,具体血糖情况及治疗方案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后血糖情况及治疗方案
第三阶段(出院时方案):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 20剂量单位 皮下注射 qd,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500mg/5mg)1片,口服 bid
随访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数据变化:
注:低血糖的定义: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 mmol/L就属于低血糖,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严重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
案例分析
本例患者为确诊T2DM长达15余年的老年高龄女性,腹型肥胖,既往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 9.3%,PPG:15.8 mmol/L,FPG:8.4 mmol/L),且以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为主要表现。患者疾病病程长,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房颤、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伴随疾病,且已出现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属于极高危,且患者已经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期,因此对于该患者需要使用具有心血管及肾脏双重获益的降糖方案。同时要尽量减少血糖波动,因为血糖波动可进一步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综合以上因素,能够兼顾餐前及餐后血糖达到平稳控糖,同时减轻患者体重,具有心肾获益的治疗药物成为临床治疗首选。结合患者疾病特点及治疗需求,治疗团队明确该患者治疗目标:HbA1c 控制目标(7%),控制体重 (BMI <24),同时降脂、降压,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及肾脏事件发生,延缓DKD进展。IDegLira被纳入治疗首选考虑范畴。IDegLira是首个实现基础胰岛素与GLP-1RA联合治疗的药物,通过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的固定比例组合,两组分间保持各自特征,通过降糖机制互补,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实现强效降糖、减少体重增加、低血糖风险小等多重获益。
循证证据方面,IDegLira循证医学证据丰富,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T2DM患者,证明其疗效及安全性的DUAL[4-12]系列研究(见图1)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多系列实验证实无论是既往OAD、GLP-1RA或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或转换为IDegLira治疗均表现出一致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IDegLira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A1c ,HbA1c<7%的达标率高达89.9%,FPG和PPG明显改善,低血糖风险降低,且不增加体重增加风险,还可减少胰岛素剂量,为患者带来多重获益。同时,IDegLira每日1次注射即可覆盖全天血糖,简化治疗流程,提高治疗依从性。自2017年开始,多项权威指南[1,13,14-15],将IDegLira纳入糖尿病治疗选择。
图1 DUAL系列研究:IDegLira用于不同类型的T2DM患者
治疗过程中,患者血糖明显改善,整体血糖水平趋于平稳,糖化血红蛋白从9.3%下降到6.7%,FPG从8.2mmol/L下降到6.3mmol/L,2h-PPG从12.3mmol/L下降到7.8mmol/L,3个月治疗体重减轻4kg,腰围也减少4cm,充分实现降糖及减重双重获益。
综上所述,对于使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转换为 IDegLira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并减少胰岛素日剂量,同时还可减少餐时口服降糖药,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患者依从性良好。 同时坚持用药能够改善心功能和肾功能,带来远期心肾获益,为T2DM患者治疗带来曙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315‐40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 (06):369-381.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3;46(Supplement 1):S140-S157.
[4].Gough SC,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 Oct;17(10):965-73.
[5].Buse JB, et al. Diabetes Care. 2014 Nov;37(11):2926-33.
[6].Linjawi S, et al. Diabetes Ther. 2017 Feb;8(1):101-114.
[7].Rodbard HW, et al. Diabet Med. 2017 Feb;34(2):189-196.
[8].Lingvay I, et al. JAMA. 2016 Mar 1;315(9):898-907.
[9].Harris SB,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Jun;19(6):858-865.
[10].Billings LK,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May;41(5):1009-1016.
[11].Aroda V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7(8):596-605.
[12].Philis-Tsimikas A,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21(6):1399-1408.
[13].ADA.Diabetes Care. 2022;45(suppl. 1):S1-S255.
[14].ADA.Diabetes Care. 2027;40(suppl. 1):S1-S135.
[15].李延兵,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21-31.
作者简介:
杨勇
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代谢与营养分会委员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骨质疏松症、痛风等内分泌疾病;中医治疗脏躁(更年期综合征)、郁病(焦虑状态)、不寐(睡眠障碍)胃痛等中医内科疑难杂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