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thods:ESPRESSO——为单细胞组学注入时空维度,从细胞器景观解码细胞命运
来源:生物探索 2025-11-10 09:28
从分辨细胞身份,到解读应激反应,再到实时追踪细胞分化、关联基因表达,直至在3D模型中解析癌症侵袭,ESPRESSO 在一系列严苛的考验中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我们常常渴望获得一种“上帝视角”,来洞悉细胞内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从基因组学 (Genomics) 到转录组学 (Transcriptomics),再到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这些“组学” (Omics) 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维数据,仿佛绘制出了一幅幅详尽的生命蓝图。然而,这些蓝图大多是静态的“快照”,它们告诉我们细胞在某一瞬间“有什么”,却难以描绘出生命过程的“如何发生”与“为何如此”。这就像我们拥有了一座城市所有居民的户籍信息,却对他们在城市中的实时互动和社交网络一无所知。
生命,本质上是一部时空交织的动态电影,而非一张张孤立的照片。细胞的分化、免疫细胞的激活、癌细胞的侵袭,无一不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精密编排的复杂舞蹈。我们如何才能捕捉到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关键帧,甚至预测剧情的走向?
11月3日,《Nature Methods》的研究报道“ESPRESSO: spatiotemporal omics based on organelle phenotyping”,为我们带来了答案。研究人员巧妙地开发出一种名为 ESPRESSO 的新技术,它如同一杯香醇浓郁的意式浓缩咖啡,瞬间唤醒了我们对细胞时空动态的感知。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革新,更可能是一种观察和理解生命的新范式。它让我们得以从细胞内部最基础的功能单元——细胞器 (organelles) 的视角,实时、高维地解读细胞的“情绪”与“决策”。

现代生命科学“上帝视角”下的盲区
在我们深入了解 ESPRESSO 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有的工具究竟缺失了什么?
以单细胞RNA测序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为例,它无疑是近年来的技术明星。它能让我们分辨出组织中每一个细胞的“身份”,揭示出罕见的细胞亚群,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发育、疾病和免疫的理解。然而,scRNA-seq 在分离细胞的那一刻,就无情地抹去了所有空间信息。我们不知道这个细胞原本在组织中的邻居是谁,也不知道它所处的微环境是怎样的。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空间组学 (Spatial omics) 应运而生。它能够在保留空间位置信息的前提下,分析细胞的分子特征。这好比我们不仅有了城市居民的名单,还有了一张标明他们住址的地图。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面对着一个终极的挑战——时间。无论是 scRNA-seq 还是大多数空间组学技术,它们捕获的都是一个时间点。而生命过程,如细胞从一个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我们看到的只是“起点”和“终点”,却错过了中间所有精彩的“剧情”。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摄像机”,而不是一台“照相机”,来完整记录细胞命运的变迁。ESPRESSO,正是为了成为这部能够深入细胞内部的超高清、多维度“摄像机”而诞生的。
ESPRESSO工作流:冲泡细胞“时空大片”的巧妙配方
ESPRESSO 的全称是 Environmental Sensor Phenotyping RElayed by Subcellular Structures and Organelles,意为“由亚细胞结构和细胞器传递的环境感知表型分析技术”。这个名字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思想:通过观察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来解读细胞的整体状态。研究人员认为,细胞器是细胞代谢和功能状态最直接、最敏感的“传感器”。它们的形态、数量、位置和功能状态,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细胞器图景” (organelle landscape),这幅图景就是细胞当前状态最真实的写照。
实现这一宏大目标,ESPRESSO 的工作流程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前沿技术,宛如一套精密的组合拳:
第一步:找到“主角”——会“说话”的荧光染料
要观察细胞器,首先要让它们“亮”起来。但 ESPRESSO 选择的不是普通的荧光染料,而是一组对环境敏感的“智能”染料。研究团队精心挑选并优化了四种分别靶向细胞内关键“部门”的活细胞染料:
针对溶酶体 (Lysosomes)的染料,其荧光强度与溶酶体的酸度直接相关,酸性越强,信号就越亮,这反映了细胞的降解和回收能力。对于线粒体 (Mitochondria),染料的荧光强度依赖于线粒体膜电位,膜电位越高,代表线粒体“能量工厂”的活性越强。此外,还有靶向脂滴 (Lipid droplets)的染料用于标记细胞内的脂肪酸储存,反映能量储备和代谢状态;以及标记细胞核 (Nucleus)中DNA的染料,其分布可以反映染色质的组织和致密程度。
这组染料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们不仅标记了位置,更能实时报告细胞器的“工作状态”。更重要的是,它们足够稳定,可以在长达24小时的连续成像中保持清晰的信号,同时对细胞的生存和健康影响极小,确保我们观察到的是细胞的真实生理过程,而非人为干扰下的“表演”。
第二步:架设“摄影机”——高光谱成像与AI神助攻
当四种染料同时进入细胞,它们的荧光信号光谱会发生严重重叠,传统的显微镜滤光片系统难以将它们清晰地分离开。这就像在嘈杂的交响乐中试图分辨出每一种乐器的声音。ESPRESSO 采用了高光谱成像 (Hyperspectral imaging) 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技术能够在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上,采集完整的荧光发射光谱。通过一种名为“相位解混” (phasor unmixing) 的算法,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将重叠的光谱信号分离,完美还原每一种细胞器的独立图像。
然而,高光谱成像要获得高质量的图像,通常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这会增加光毒性,伤害细胞,也无法实现快速的时间分辨率。为了克服这个“速度与质量不可兼得”的矛盾,研究团队引入了人工智能 (AI)。他们使用了一种名为 CARE (Content-Aware Image Restoration) 的卷积神经网络 (CNN),用成对的高信噪比和低信噪比图像来训练它。训练完成后,这个AI模型能够将采集速度提高16倍的、充满噪声的“草稿”图像,瞬间“修复”成高质量的清晰图像。同时,他们还利用另一个名为 CellPose 的AI模型,精准地自动识别和分割出图像中的每一个单细胞。至此,ESPRESSO 实现了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多种细胞器进行快速、高保真成像的壮举。
第三步:“阅读剧本”——从像素到表型的海量特征提取
获得了清晰的单细胞多色图像后,如何将这些视觉信息转化为可供分析的量化数据呢?这或许是ESPRESSO最核心的创新之一。传统方法可能会满足于计算细胞器的数量、大小或平均亮度,但这些简单的描述符远远无法捕捉细胞器图景的复杂性。
ESPRESSO 采用了一套更为深刻的图像分析方法,主要是图像相关光谱学 (Imag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ICS) 和图像互相关光谱学 (Image Cross-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ICCS)。这些听起来复杂的技术,其本质是分析图像中像素与像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没有满足于应用传统模型去拟合这些相关性函数,而是巧妙地将整个函数本身,每一个数据点,都作为独立的特征。再加上对每个细胞器功能(亮度分布)的深度挖掘,最终,ESPRESSO 从每个细胞中提取了高达 3,328个 定量特征!这是一个极其高维度的描述,它将一个细胞的细胞器图景,转化为了一个由3,328个数字组成的独特“指纹”。
第四步:“剪辑成片”——降维聚类,定义细胞的“剧情线”
面对每个细胞如此庞大的特征数据,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名为 PaCMAP 的先进降维算法,将这三千多个维度压缩到直观的三维空间中。在这个空间里,拥有相似细胞器“指纹”的细胞会聚集在一起。随后,通过聚类算法,这些细胞群被定义为不同的“ESPRESSO表型” (ESPRESSO phenotypes)。
每一个 ESPRESSO 表型,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由细胞器景观定义的细胞状态。至此,ESPRESSO 完成了从原始图像到抽象细胞状态的完整转化。更重要的是,由于整个过程是基于活细胞成像,我们可以追踪单个细胞在不同 ESPRESSO 表型之间的转换,从而真正地,将细胞的生命活动“剪辑”成一部连贯的、可分析的“时空大片”。
首场试映:ESPRESSO能否分辨“角色”身份?
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ESPRESSO 的第一项测试,就是看它能否分辨出不同“身份”的细胞。研究人员选择了四种截然不同的细胞系:非肿瘤性的乳腺上皮细胞 (MCF10A)、三阴性乳腺癌细胞 (MDA-MB-231)、永生化的人类角质形成细胞 (N/TERT-2G) 和小鼠巨噬细胞 (RAW264.7-NOS2)。
结果令人信服。在 ESPRESSO 的分析下,这四种细胞在降维空间中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四个群落,总计8,838个细胞被精准地归类。这证明了 ESPRESSO 能够捕捉到不同细胞类型固有的细胞器景观差异。例如,侵袭性强的乳腺癌细胞 MDA-MB-231,其 ESPRESSO 表型显示出显著更高的染色质致密性;而 MCF10A 细胞则以其高线粒体膜电位为特征。这些发现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也与已知的生物学知识相符,为后续更复杂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剧情深入:细胞压力之下的“表情”指纹
细胞在面对外界环境压力时,会迅速调整自身状态以求生存。这种应激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ESPRESSO 能否捕捉到细胞在压力下的细微“表情”变化,甚至区分不同压力的“类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用六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处理 MCF10A 细胞,每种物质都会诱导一种特定的细胞应激:氯化钴 (CoCl₂) 模拟缺氧环境,辛伐他汀 (Simvastatin) 抑制胆固醇合成,巴弗洛霉素A1 (Bafilomycin A1) 抑制自噬过程,FCCP 破坏线粒体功能,漆树酸 (Anacardic acid) 压缩染色质,以及曲古抑菌素A (Trichostatin A) 使染色质解压缩。
24小时后,ESPRESSO 对这些细胞进行了“体检”。结果非常精彩。不同的应激处理,在 ESPRESSO 的表型图谱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指纹”。例如,模拟缺氧的 CoCl₂ 处理,导致细胞倾向于一种高脂肪酸储存的表型,这与细胞在缺氧时转向储存能量的已知反应完全一致。而辛伐他汀则诱导细胞产生更高的线粒体膜电位和溶酶体酸度。
更有趣的是,某些处理(如曲古抑菌素A和巴弗洛霉素A1)甚至诱导出了在正常对照组中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 ESPRESSO 表型。这表明,ESPRESSO 不仅能检测到细胞状态的“量变”,还能识别出由特定压力引起的“质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工具,能够在活细胞中,通过观察细胞器的反应,来推断外界压力源的作用机制。
实时直播:追踪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之旅”
前面的实验展示了 ESPRESSO 在静态分析上的强大能力,但它真正的魅力在于捕捉动态过程。细胞分化,是生命从简单到复杂的基石,是一个典型的时空过程。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皮肤中的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s)。
在体外,可以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钙离子来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研究团队以此为模型,对总共73,430个细胞进行了长达22.5小时、每30分钟一次的连续成像。
ESPRESSO 完美地记录了这场分化的“现场直播”。在钙离子诱导下,细胞的 ESPRESSO 表型发生了剧烈的、有规律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全新的、分化特异性的 ESPRESSO 表型相继出现。有的表型在早期就迅速涌现,而有的则在分化后期才占据主导,揭示了分化过程的异质性和阶段性。
通过对这些分化特异性表型的深入分析,我们看到细胞核的尺寸增加、溶酶体酸度上升,这些变化与体内皮肤分化过程中的观察结果高度一致。更引人注目的是,伴随着表型的时间演变,细胞的空间组织也发生了重塑。原本散乱分布的细胞开始聚集,形成紧密的“斑块”结构,模拟了皮肤组织的形成过程。这个实验充分展示了 ESPRESSO 作为一种“时空组学”技术的真正实力:它不仅识别了新的细胞状态,还描绘了这些状态出现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排布,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细胞分化的动态全景。
连接形态与功能:当细胞器状态预言基因表达
ESPRESSO 描绘的细胞器景观,是否仅仅是细胞内在状态的“影子”,还是能与更底层的分子活动,比如基因表达,直接关联起来?这是衡量这项技术深度和价值的关键问题。
为了建立这座桥梁,研究人员选择了一个经典的免疫学过程:巨噬细胞的M1极化。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清道夫”,在受到细菌成分脂多糖 (LPS) 刺激后,会极化为促炎症的M1型,并大量表达一氧化氮合酶 (iNOS),其编码基因为 NOS2。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巧妙的报告细胞系,该细胞系中 NOS2 基因的表达会同步驱动一个荧光蛋白的产生,因此荧光蛋白的亮度直接反映了 NOS2 基因的表达水平。他们用LPS处理这些巨噬细胞,并同时进行了24小时的 ESPRESSO 成像和荧光报告蛋白的监测。
结果令人振奋。LPS 处理后,细胞中涌现出三个在对照组中罕见或不存在的 ESPRESSO 表型(聚类0, 6, 8)。惊人的是,这三个M1极化特异性的表型,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极高水平的 NOS2 基因表达!这直接证明了特定的细胞器景观(例如,染色质重组、溶酶体酸度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增加)与关键免疫基因的激活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
借助 ESPRESSO 的时序追踪能力,研究人员甚至更进了一步。他们通过追踪成百上千个细胞的命运轨迹,构建了“细胞状态转移矩阵”。这个矩阵清晰地显示,在LPS刺激下,初始状态的细胞(例如,聚类9)有很高的概率会转向那几个与 NOS2 高表达相关的M1特异性表型。而在对照组中,这些转变则几乎不会发生。
这一发现的意义是深远的。它意味着 ESPRESSO 不仅能识别出与特定基因功能相关的细胞状态,甚至有可能预测哪些细胞“即将”进入该状态。我们第一次能够通过观察细胞器的“肢体语言”,来预判其内在的“分子决策”。
终极考验:一部关于癌症侵袭的3D大片
二维的细胞培养皿毕竟过于简化,生命真正的舞台是三维的。ESPRESSO 能否在更复杂的、更接近体内环境的3D模型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将最终的挑战设定为三阴性乳腺癌 (TNBC) 的3D肿瘤球侵袭模型。
他们将 TNBC 细胞培养成三维的肿瘤球,并将其包埋在胶原蛋白基质中,模拟肿瘤在体内的生长和侵袭环境。随后,他们进行了长达16小时的连续三维成像。
在立体的肿瘤球中,ESPRESSO 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解析力。它清晰地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球表面的细胞开始向周围的胶原基质中侵袭。更重要的是,ESPRESSO 识别出了两个与这种侵袭行为高度相关的特定表型(聚类0和3)。这些“侵袭者”细胞,在空间上正位于肿瘤球的侵袭前沿,距离肿瘤球中心最远。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靶向癌症侵袭的全新视角。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用两种药物处理了这些3D肿瘤球:一种是模拟缺氧的 CoCl₂,另一种是降脂药辛伐他汀(已被报道具有抗癌潜力)。
72小时后,结果的差异一目了然。尽管两种药物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球的生长,但它们对侵袭表型的影响却截然不同。CoCl₂ 处理虽然改变了肿瘤球表面细胞的表型(使其溶酶体酸性变得极高),但对那些“侵袭者”细胞却影响甚微,它们依然大量存在。
然而,辛伐他汀的处理则导致了侵袭表型的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细胞表型(聚类4)。这表明,辛伐他汀能够有效抑制乳腺癌的侵袭,其机制正是通过特异性地靶向并消除那些具有侵袭能力的细胞亚群。ESPRESSO 不仅揭示了这一机制,也为未来筛选更有效的抗癌侵袭药物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可量化的强大平台。
咖啡杯之外:一种细胞生物学的新“语法”?
从分辨细胞身份,到解读应激反应,再到实时追踪细胞分化、关联基因表达,直至在3D模型中解析癌症侵袭,ESPRESSO 在一系列严苛的考验中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这项技术的重要性,远不止是提供了一个更先进的观测工具。它为我们思考和定义“细胞状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法”。过去,我们用基因表达谱来定义细胞状态,这是一种基于“指令”的语言。而 ESPRESSO 建立了一种基于“执行”的语言——细胞的最终形态和功能,是由其内部的细胞器网络来执行和体现的。
ESPRESSO 与 scRNA-seq 等技术的结合,将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协同效应。scRNA-seq 告诉我们细胞的“意图”(转录本),而 ESPRESSO 则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意图如何被“执行”为实际的功能状态(细胞器景观),并实时追踪其动态演变。这种从“指令”到“功能”再到“行为”的全链条解析,将极大地加深我们对细胞可塑性、疾病发生和药物响应机制的理解。
当然,ESPRESSO 仍有其局限性,例如染料在致密组织中的穿透性问题,以及目前仅限于四种细胞器的观察。但它所开启的这扇门,通向的是一个能够以时空维度、从功能执行层面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新世界。
下一次,当我们思考一个细胞的身份时,或许我们不仅会问“它在表达什么基因?”,更会好奇地问:“它的细胞器正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而 ESPRESSO,正是那位能为我们翻译这个故事的、最出色的“讲解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