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口服降糖治疗不管用怎么办? 新型药物问世,小糖人的福音来啦
来源:王振刚 2023-12-19 13:31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比最高,血糖长期升高会造大血管、微血管等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足、肾功能不全、失明等。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比最高,血糖长期升高会造大血管、微血管等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足、肾功能不全、失明等。糖尿病的并发症危害极大,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重中之重[1]。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以药物为主,通过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病情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然而在长期服药过程中,部分病人会出现降糖药失效的现象,血糖控制难度增大,需改进治疗方案[2]。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可达到强化降糖效果,但使用期间因需多次注射、长期使体重增加、低血糖及血糖波动风险大等患者依从性有限,疗效有待提升[3]。因此,安全、有效、便捷的新型治疗药物成为临床之急需。全球首款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制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简称“IDegLira”)的问世打开了糖尿病治疗新世界的大门。IDegLira在高效降糖的同时,保持各自组分胰岛素的药理性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延缓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诊疗新思路[4]。
现分享1例口服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新型药物IDegLira治疗迅速控糖的案例。
案例
患者,女,69岁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1年余。
现病史:患者2012年外院体检,查随机血糖:14.2mmol/L,诊断“2型糖尿病”,平素以生活方式干预,未系统监测血糖。2021年口干多饮加重,伴视朦,偶有头晕,双下肢麻木,社区查空腹血糖 8.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6.3mmol/L,口服阿卡波糖片50mg tid 降糖,后续调整为米格列醇片及磷酸西格列汀片 、格列美脲片。近期血糖控制欠佳,自测空腹血糖: 7-1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3mmol/L。为进一步诊治,门诊就诊并收住我科。发病以来,稍口干、多饮,无明显多尿,偶肢麻及刺痛,肩背部胀痛,余无不适,夜尿3-4次/夜,大便正常。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2022-11诊断“低骨量”,现规律口服“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400U QD”、“碳酸钙D3片 600MG QD ;既往有“血脂异常”史,规律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 10MG ON ”,既往有“腰椎退行性变、湿疹、边缘性龈炎、牙周病”病史。
个人史:否认吸烟及饮酒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糖尿病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腹型肥胖,身高155 cm,体重52kg,体重指数(BMI)21.64 kg/m2。腰围:86cm,血压:立位:157/92mmHg;卧位 146/86mmHg。
实验室检查:
注:FPG:空腹血糖;PPG:餐后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 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24小时尿蛋白:正常水平在150mg/24h以下
其他辅助检查:
- 心电图:正常。
- 心脏+心功能超声: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 腹部超声:脂肪肝。
- 眼底检查:双眼未见明显异常 。
- 感觉闻值测量检查:提示双下肢定量感觉异常,考虑存在双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可能。
- 双下肢动脉超声: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 CT腰椎平扫+骨密度测量(CTQ):腰2-4椎体松质骨平均CT值相当于轻基磷灰石等效密度67.5mg/cc。根据ISCD骨质疏松诊断推荐标准,符合骨质疏松表现。
既往血糖监测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平均FPG 7-13mmol/L;平均PPG11-13mmol/L,HbA1c 9.6%,无低血糖发生。
病例特点:
1、老年女性,病程长,腹型肥胖,联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血糖仍不达标。
2、胰岛功能较差,同时合并大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
3、合并高血压病、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症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基础疾病。
入院诊断: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高血压病
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血脂异常
骨质疏松症
非酒精性脂肪肝
治疗情况:
入院后保留米格列醇片 50mg tid,加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起始剂量10个剂量单位,根据血糖监测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具体血糖监测情况及治疗方案见表1
表1 入院后血糖监测情况及具体治疗方案
出院时治疗结果及院外治疗方案:
出院后给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12U联合口服米格列醇片 50mg 3/日降糖治疗,出院时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情况(SMBG)变化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SMBG变化情况
后续随访结果:
注:低血糖的定义: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 mmol/L就属于低血糖,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
严重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
案例讨论
此病例为确诊T2DM长达11年的老年患者,病程长,本次就诊前联用口服药物米格列醇片、磷酸西格列汀片、格列美脲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依然不佳:HbA1c 9.6%;PPG 12.75mmol/L,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同时伴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多个并发症,且患者年龄较大,腹型肥胖。结合多方因素,治疗团队将平稳控制血糖作为治疗的首要任务。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5]明确该患者后续治疗目标:HbA1c 控制目标(%):<7.0%,PPG: ≤10 mmol/L,FPG :4.4~7.0mmol/L,TC <4.5mmol/L; LDL-c <2.6 mmol/L; HDL-c >1.04mmol/L; TG <1.7mmol/L。因患者联合口服多种药物血糖控制仍不佳(HbA1c:9.6%),推荐可起始GLP-1RA或胰岛素治疗。针对此类型的患者,美国糖尿病协会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患者并发症或合并症、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治疗费用、不良反应风险、患者偏好等因素,并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2020版)》推荐的诊疗路径[6](图1),治疗团队将基础胰岛素GLP-1RA联合制剂纳入起始治疗考虑范畴。基于此,入院后我们调整治疗方案,加用创新药物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高效控糖的同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及体重增加风险。
DUAL Ⅵ研究纳入既往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且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比较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每周1次剂量调整与每周2次剂量调整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HbA1c达标率可高达89.9%,HbA1c<7%且无低血糖的安全达标率高达85.7%[7];DUAL Ⅷ研究中,对于既往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未使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组TIR高达90.1%,显著高于甘精胰岛素U100组(85.2%)(P=0.0011)[8]。DUAL Ⅱ研究显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组治疗后患者体重较基线时降低了2.7kg[9],获益确切且显著。
图1 糖尿病患者治疗策略
根据出院时及院外随访结果显示,IDegLira可以有效改善空腹及餐后血糖,促进HbA1c达标,治疗结果令医生和患者都很满意。
综上所属,作为全球首款基础胰岛素与长效GLP-1RA的联合制剂的新型药物,它结合了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两种药物的优势,其中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针对基础胰岛素分泌减退,GLP-1RA针对餐时胰岛素分泌减退,二者联合兼顾了胰岛素分泌减退的基础与餐时需要,达到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全面有效控制,避免了低血糖的发生和体重增加的风险,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其降糖效果安全可靠,且有降糖之外的获益,实现多重危险因素管理,能同时关注心血管安全性或心血管获益,同时有助于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大、微血管等并发症的综合管理等,临床应用效益较大,为多种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1):1-12.
[2] 张美容,方琼彤,利程,等.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18):12-17+21.
[3] 王睿思,李玥澐,马兴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对比德谷胰岛素或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3,18(04):32-38.
[4] Billings LK,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May;41(5):1009-1016. Diabetes Care, 2018, 41(5): 1009‑1016.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4):311-398.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J]. 2021;13(4):317-411.
[7] Harris SB,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2017,19(6):858-865.
[8] Aroda V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19,7(8):596-605.
[9] Buse JB, et al. Diabetes Care,2014,37(11):2926-2933.
作者简介:
王振刚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室副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
广西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
广西中医药学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西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委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