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破解癌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之谜!宾大团队与我国学者合作研究发现,淋巴结内调节性T细胞会成为抑制CD8+T细胞功能的“内鬼”
来源:网络 2025-04-27 10:31
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s)中的调节性T细胞会通过竞争性消耗白介素-2(IL-2),抑制同在淋巴结中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效应功能,从而使转移到淋巴结的癌细胞更容易存活和增殖,最终定植形成转移灶。
宾夕法尼亚大学团队与我国研究者合作在Cancer Discovery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癌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还真不是癌细胞在捣鬼,真正的原因其实在淋巴结内部的调节性T细胞身上,它们会抑制住淋巴结内CD8+T细胞的抗癌能力!
该研究发现,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s)中的调节性T细胞会通过竞争性消耗白介素-2(IL-2),抑制同在淋巴结中的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效应功能,从而使转移到淋巴结的癌细胞更容易存活和增殖,最终定植形成转移灶;虽然这也是调节性T细胞维持免疫稳态的固有机制,但在癌症时显然就不好了,对此可通过外源性补充IL-2进行干预。

论文首页截图
本次研究的起点是分析比对肺癌患者原发肿瘤、外周血和TDLNs中的CD8+T细胞状态,来看看血液和淋巴结转移这两条癌症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中,本该尽力阻击的CD8+T细胞为什么哑火了,一分析就暴露了问题所在:TDLNs中的CD8+T细胞几乎不表达颗粒酶B(GzmB)、穿孔素(Perforin)等效应功能关键分子,但细胞干性(Stemness)相对较强。

TDLNs内的CD8+T细胞效应功能分子表达显著偏低
换句话说,这些CD8+T细胞可能正“蓄势待发”,等待着抗原刺激来活化发挥作用,但在淋巴结内时效应功能确实被抑制了,拿来袭的癌细胞没啥办法。对此学界此前有两种推测,更受认同的是癌细胞可能通过某些预处理,即分泌细胞因子、胞外囊泡等成分到淋巴结,为后续转移提前进行免疫抑制[2],另一种推测则认为与淋巴结内源性机制有关,谁是对的呢?
接下来的实验显示,直接被注射进小鼠淋巴结的癌细胞,存活和定植扩增的效果明显好于注射进尾静脉的癌细胞,哪怕小鼠已经具有抗肿瘤免疫记忆也一样,被充分激活的全身CD8+T细胞只能有效阻拦血性转移,却仍然拦不住淋巴结转移,说明淋巴结内部就是存在一些问题,让它成了癌细胞转移的理想目标,那么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呢?
为搞清这一点,研究者们分别清除了小鼠体内不同的免疫细胞亚群,发现仅有清除调节性T细胞可恢复TDLNs中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而调节性T细胞对CD8+T细胞功能的抑制方式,则是高表达IL-2受体来消耗微环境中的IL-2,从而使CD8+T细胞无法响应IL-2信号,表达效应功能必要的各种分子,也就无法杀伤癌细胞;而且研究者们还发现,TDLNs中的调节性T细胞相对更靠近CD8+T细胞(对比原发肿瘤),就更容易对IL-2先下手为强。

调节性T细胞通过竞争性消耗IL-2,抑制CD8+T细胞的效应功能
而外源性补充IL-2或是清除调节性T细胞,就可以帮CD8+T细胞一把,让它们有效清除TDLNs内的入侵癌细胞,防止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研究者们也指出,调节性T细胞对CD8+T细胞功能的抑制也见于一些感染性疾病中,说明能利用淋巴结免疫耐受机制的不只有癌细胞,精准向CD8+T细胞递送IL-2可能是潜在干预策略,近年来这方面的探索倒也有不少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