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别烦社交!「社牛」长寿且脑容量大呢!50万人数据研究:孤独会缩短寿命,即使每月一次亲朋好友相聚也能降低死亡风险!

  1. 社交连接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4-10-02 09:22

在这一系列深刻的研究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社交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心理、生理到行为,社交连接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心灵寄托,更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命。

在这个十一假期,不知道你会选择与家人、朋友们共度美好时光,还是会更倾向于独自一人享受无人打扰的宁静?

在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下,这样的选择似乎映射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孤独感的加剧,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孤独感似乎逐渐扩大与深刻。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我们突然意识到,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知己变得越来越难;向父母袒露心声、向伴侣倾诉烦恼,甚至是与挚友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都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直接。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部分人开始积极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退缩,将孤独视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交关系的缺失不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它还可能带来诸多严重的后果。

01. 社交对于个人整体健康状态十分重要

2023年11月10日,国际期刊《BMC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社交连接的研究文章:Social connection and mortality in UK Biobank: a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这项新研究认为社交连接的缺失可能对整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1]。

图片

在探究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社交连接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社交连接并非简单的概念,它涉及到人际互动的众多层面,包括情感、身体和行为等多个方面。从概念上区分,社交连接可分为功能性部分和结构性部分。功能性社交连接涉及到我们主观上的感受,比如我们是否能够向亲近的人倾诉,以及我们是否经常感到孤独。结构性社交连接包括客观的社交互动频率,比如朋友和家人的拜访频率,每周参与的休闲和社交活动,以及是否独居等等。

为了了解社交连接与人们寿命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人员调查了50多万人,这些受试者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通过邮件被邀请参与进这个研究项目。他们分别在英格兰、苏格兰或威尔士的22个地点进行了问卷调查、面试和身体检测。

主要的问卷调查使用了两个功能性社交和三个结构性社交连接组分测量表。功能方面包括向亲近的人倾诉的频率和是否经常感到孤独感,结构方面包括朋友和家人拜访的频率、每周团体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是否独居等情况。研究同时还记录了参与者的全因死亡(所有死因的综合统计,不局限于特定疾病或原因),同时也重点关注了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情况。

图片 图片

图1:功能性部分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综合关联模型

图片

图2:结构性部分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综合关联模型

通过整合所有数据并使用统计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在功能性社交方面,无法经常找到可以倾诉的人相比较有正常社交连接的人高39%的死亡风险,即使是那些不独居的人,如果朋友或家人从未来访,死亡风险也会增加25%。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结构性社交上,也就是与朋友和家人互动较少,特别是独居者,他们的死亡风险更高。当无法与亲近的人倾诉并存在结构性的孤立行为时,无法倾诉与不良健康结果的关联更强烈。以上的结果突显出了社交连接的复杂性,也说明探讨社交连接的功能性和结构性部分对健康结果的联合影响时考虑不同的衡量标准可能很重要。

研究还发现,对于那些亲人每月、每周或每天来访的人来说,在此期间死亡的风险大致相同。也就是说每月进行一次探访似乎就足够了。

02. 社交孤立与整体死亡、癌症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无独有偶,在同年六月份,国际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也刊登了一篇针对社交连接的研究: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90 cohort studies of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mortality,这项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孤立、孤独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相关的死亡之间的关系[2]。

图片

这一项目囊括了9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包括了220,5199名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从这项大型的研究计划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普通人群中,社交孤立和孤独都明显与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不仅如此,社交孤立还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在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乳腺癌的人群中,社交孤立会导致全因死亡的风险进一步增加,而对于乳腺癌患者,社交孤立还会导致癌症特异性死亡的上升,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交孤立与整体死亡、癌症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因此,更加关注社交孤立和孤独可能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和降低死亡风险。

那保持有效、积极、快乐的社交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呢?

03. 越“社牛”越长寿且脑容量越大!

此前,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何森研究团队在分析了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队列中的近3万参与者后发现[3],更频繁地参加社交活动,老年人的寿命也将越长,尤其是几乎每天都社交的!

图片

图3:社交活动频率与总生存率的调整关系

研究显示,随着社交频率从“几乎每天”至“从不社交”的增加,各组的全因死亡率也随之上升。具体而言,与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个体相比,几乎每天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的总体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了248%。这一发现也进一步地强调了社交活动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社牛”的好处远不止长寿,他们的大脑往往会更加“年轻”!根据《Neurology》上发表的研究[4],更多地接触社会,与总体和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容量更大相关。

图片

图4:不同社交频率下总大脑体积的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社交频率最高的组别(每天都社交),其大脑总体积占颅内总体积的比例为67.8%,而随着社交频率的降低,这一比例逐渐下降至最低组别的67.3%。此外,很少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往往有着更小的大脑颞叶、枕叶、海马和杏仁核体积,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研究还指出,“社恐”老年人的大脑区域体积的减少,部分原因与抑郁症状有关,占观察到关联的15-29%。乐于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有着更好的心理健康,罹患抑郁的风险更小,脑部相关区域的萎缩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小结

在这一系列深刻的研究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社交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心理、生理到行为,社交连接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心灵寄托,更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命。社交孤立不仅与全因死亡风险紧密相连,而且在某些情境下,还会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风险。这些研究成果提醒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社交连接的问题,不仅仅是关心个体的孤独感,更是重视社交网络的质量和密度。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远离真实的人际互动,而这或许是许多健康问题的潜在根源。对于那些可能面临社交孤立的个体,关怀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从家人、朋友到医疗专业人士,每个人都能在不同层面上提供关爱。相互倾诉、建立紧密的社交网络,都有助于缓解孤独感,降低与之相关的健康风险。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人际关系,主动保持社交连接,努力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 Foster, H.M.E., Gill, J.M.R., Mair, F.S. et al. Social connection and mortality in UK Biobank: a p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BMC Med 21, 384 (2023).

2. Wang, F., Gao, Y., Han, Z.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90 cohort studies of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mortality. Nat Hum Behav 7, 1307–1319 (2023).

[3] Wang Z, Zheng Y, Ruan H,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activity frequenc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23;77:277-284.

[4]Hirabayashi N, Honda T, Hata J, Furuta Y, Shibata M, Ohara T, Tatewaki Y, Taki Y, Nakaji S, Maeda T, Ono K, Mimura M, Nakashima K, Iga JI, Takebayashi M, Ninomiya T; as the Japan 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for Aging and Dementia (JPSC-AD) Study. 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Social Contact and Brain Atroph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Without Dementia: The JPSC-AD Study. Neurology. 2023 Sep 12;101(11):e1108-e1117.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7602. Epub 2023 Jul 12. PMID: 3743812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