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作物秸秆氮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来源:东北地理所 2022-04-07 08:44

秸秆添加条件下,黑土微生物氮矿化与碳降解功能协同作用,促进颗粒有机碳库的碳积累,并维持有机碳的稳定性。氮矿化基因与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中碳氮累积量以及有机碳中植物来源脂肪族碳关系紧密。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农艺措施,秸秆降解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间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这一过程受到秸秆化学组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秸秆碳氮向有机碳库的转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目前,对秸秆碳氮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稳定性的微生物机理研究主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碳氮循环的相关性。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解析秸秆碳氮向土壤有机碳库转化过程中碳氮代谢功能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运用微宇宙培养试验结合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利用15N标记的大豆和玉米秸秆,示踪秸秆氮向黑土碳库的转化情况,阐明秸秆降解下介导碳氮循环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秸秆添加条件下,黑土微生物氮矿化与碳降解功能协同作用,促进颗粒有机碳库的碳积累(图1),并维持有机碳的稳定性(图2)。氮矿化基因与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中碳氮累积量以及有机碳中植物来源脂肪族碳关系紧密(图3)。该研究在黑土区作物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碳库稳定的微生物生态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图1.培养250天后土壤有机质组分中碳(a)、氮(b)以及秸秆来源氮(c)含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