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 Systems封面论文: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戴卓君团队实现合成生物学赋能的接枝反应

来源:生物世界 2024-03-22 16:35

团队开发了能够自主生产、裂解和释放特定MutS的大肠杆菌,进而生成接枝了TaMutS或TmMutS的MELG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戴卓君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Systems 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Functional Materials through Bacteria-assisted Living Grafting 的研究性工作。

 

该研究借鉴化学接枝反应的策略,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编程微生物,实现了功能蛋白的持续生产与原位接枝,赋予了材料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在传统化学接枝反应中,虽可实现大分子或其表面的功能化修饰,但赋予的性质往往受限于亲疏水性、pH值、温度敏感性等物理化学属性,缺乏生物学功能(例如结合错配DNA等)。相较之下,该研究借鉴了植物嫁接中供体植物可生长并提供多个接穗的理念,通过调控工程细菌持续的生长及释放功能蛋白模块,增强了接枝反应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获得了一系列动态可调、可再生的生物功能。该工作也被选为 Cell Systems 的封面文章。

 

图片

 

图片

 

研究团队通过聚合物支架封装了工程细菌,支架内含有大约20微米的带有活性接枝位点的微粒;这些经过基因线路调控的微生物能够在支架内生长,感知到自我密度,并自主裂解释放特定的功能蛋白;携带标签的目标蛋白能够有效地接枝至支架内的活性位点,从而组装为MELG(Materials Engineered by Living Grafting)(如图1)。系统具备高度的模块化特性:提供蛋白模块的底盘细胞、可定制的基因线路、多种功能蛋白模块以及接枝化学反应,所有这些都可以灵活调节。得益于活体微生物可源源不断的提供接枝蛋白,这套系统展现出对外部干扰的高度稳定性和可再生能力。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开发了多种功能性MELG:如能够响应生物信号进行蛋白质的可控释放、合成高值化学品橄榄醇酸,以及修正错配的DNA序列。

 

图片

图1. MELG的模块、系统及下游应用活体接枝材料消除错配DNA

 

以识别并结合错配DNA,从而降低合成DNA错误率的MELG系统为例。合成生物学的快速进展得益于DNA合成技术的突破。然而,通过芯片合成核苷酸池并组装双链DNA的方法在提高合成效率的同时也积累了错误率。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维持自身遗传物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天然具有DNA 错配修复系统。其中DNA结合蛋白MutS即是细菌错配修复系统的关键成分。同时,不同物种来源的MutS对不同类型的DNA错配具有区别化的结合特异性。

 

团队开发了能够自主生产、裂解和释放特定MutS(来自Thermus aquaticus的TaMutS和来自Thermotoga maritima的TmMutS)的大肠杆菌,进而生成接枝了TaMutS或TmMutS的MELG系统(图2a-b)。实验数据显示,接枝了TmMutS的MELG对GG错配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而接枝了TaMutS的MELG则对AA错配有更高的亲和力(图2c)。因此,结合使用这两种MELG能够有效消除含有AA和GG错配的DNA片段(图2d)。

 

此外,MELG系统可被长期存储,并根据需要进行组装使用(图2e)。所接枝的功能蛋白可以再生,例如:团队制造了大肠杆菌来源EcMutS 接枝的MELG,并捕获了标记有荧光信号的错配DNA;系统在随后进行了洗脱,去除了接枝的EcMutS,但是在培养基中重新培养系统后,再生的MELG可以再次捕获错误片段,证明了系统可再生的特性(图2f)。

 

图片

图2. MutS接枝MELG移除错配DNA。a. 不同MutS接枝MELG对不同错配DNA的结合具有差异。b. E. coli释放TaMutS和TmMutS。c. MutS接枝MELG具有不同的结合偏好。d. 组合MELG去除了大部分错配DNA。e. MELG随长随用。f. MELG二次生长,再利用。g. 除多碱基缺失外,几乎所有错误都被MELG消除。h. 经MELG校正后,总体错误率降低

 

最后,研究团队合成了β-内酰胺酶全长基因,并应用MELG消除基因合成过程中累积的错误。结果显示:经MELG校正的基因总体错误率从1.3853‰降低到0.2399‰,从而提高了合成DNA的整体质量(图2g-h)。值得注意的是,MELG消除了除多碱基缺失外其他所有类型的错误,与MutS较差的多碱基缺失的识别能力吻合(图2g)。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戴卓君为论文通讯作者,国科大博士生朱润涛为论文第一作者,国科大硕士毕业生、现研究助理张娇在实验设计、推进和文章修订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及面上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