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自然·医学》:高准确率AI读片识突变!新型AI模型基于常规病理切片检测EGFR突变,临床环境中AUC近0.9

来源:奇点糕 2025-08-14 09:48

用一张切片预判突变风险——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精准医疗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

在肺腺癌的治疗中,EGFR突变是个重要“坐标”,它决定了患者是否能使用效果显著的EGFR靶向药物。因此,在确诊后尽快检测EGFR状态,是精准治疗的关键一步。

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传统的EGFR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下一代测序(NGS),都需要一定量的肿瘤组织。而肺穿刺活检通常只能获取极少的样本,有时甚至连一次完整的基因检测都无法完成。

更棘手的是,PCR或NGS的分子检测往往耗时数天甚至数周,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在全球范围内,约四分之一的肺癌患者没有接受EGFR检测,原因很多,但取不到足够的组织、流程太慢是最常见的技术瓶颈。

有没有可能,仅靠一张常规病理切片——也就是染色后的组织照片,就能“看出”基因突变?

答案是:可以,借助AI之力!

近日,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和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完成合作,在Nature Medicine上正式发布了名为EAGLE的AI模型,它能基于常规病理切片检测EGFR突变,不用额外组织、不需要分子实验室,仅耗时44分钟即可拿到检测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在回顾性数据中表现良好,还在真实临床环境中经历了“实战测试”,AUC值达到0.89。

论文首页截图

为开发一款可在真实临床场景中部署的AI工具,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涵盖8461张肺腺癌病理切片的大型多中心数据集,来源包括美国、瑞典、德国等国家的五家医疗机构。

模型命名为EAGLE(EGFR AI Genomic Lung Evaluation),借助开源病理基础模型(Prov-GigaPath ViT-g)进行微调,目标是识别出EGFR突变相关的组织特征。EAGLE以“视觉Transformer+注意力聚合+线性分类器”的结构搭建:大规模视觉Transformer模型负责分析图像;注意力聚合模块整合不同区域的信息;由线性分类器给出一张切片“是否EGFR突变”的预测概率。

模型训练采用了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提供的5174张切片,随后在1742张来自同一机构的切片上进行了内部验证,AUC为0.847。在来自其他医疗机构的1484张切片上,模型平均AUC为0.870,说明它能适应不同医院的染色、扫描和取样差异,表现出良好的跨机构和跨设备泛化能力。

特别是在原发肿瘤组织上,EAGLE的表现最为出色,AUC达到0.90。在转移灶中,EAGLE的表现相对逊色,AUC为0.75,提示其在某些组织来源中仍存在性能差异。

更重要的是,这次研究者们没有止步于回顾性测试,而是真正将模型推向临床。

为进一步验证临床可行性,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静默试验”(silent trial),即在MSKCC的真实临床环境中运行EAGLE,但不向医生透露AI结果,只用于评估其准确性。试验共覆盖了197例原发肿瘤样本,结果显示模型的AUC达0.890,完全达到临床级别要求。

除准确性外,研究团队还探索了EAGLE模型介入后对现有流程的优化潜力。通过预设筛查阈值,研究团队模拟了“AI辅助筛查流程”:当模型判定阳性或阴性概率极高时,可跳过快速PCR检测,仅对中间灰区样本进行补测。模拟数据显示,该策略可减少43%的快速检测需求,同时保持与传统流程近似的阴性预测值(NPV 0.952)与阳性预测值(PPV 0.981)。

除此之外,EAGLE的出报告速度远超传统方式。从组织扫描到生成结果,中位耗时仅44分钟,而快速PCR约需48小时,NGS测序则需等待2-3周。这种“几乎实时”的判断能力,为早期治疗决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研究者还对模型在不同扫描设备、不同图像质量和不同突变类型下的表现进行了细致分析,证实其在多个变异亚型中均具备一致的识别能力,并能在图像存在伪影的情况下维持稳定输出。

EAGLE模型的问世,不仅是“看图识基因”概念的一次临床落地,更是AI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的范例。在回顾性验证、外部验证和前瞻性“实战演练”中,EAGLE都表现出色,证明了AI可以成为分子诊断流程的有力助手,为计算病理学树立了一大里程碑。

当然,它并非“取代分子检测”的万能工具——EAGLE不能识别具体突变类型,因此仍需要NGS进行最终确认。但作为初筛工具,它具备成本低、速度快、无创耗的优势,尤其适用于组织有限、资源紧张的临床场景。

未来,该技术还有望扩展到其他肺癌关键突变(如ALK、ROS1、RET)甚至更复杂的治疗反应预测。更大的数据集、更完善的验证流程以及与病理医生的深度协作,将进一步推动AI在临床病理中的全面应用。

用一张切片预判突变风险——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精准医疗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