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极端高温或导致中国住院人数大幅增加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7-21 14:53
这项研究凸显了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缓解策略的必要性,以降低气候相关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的不均衡,同时要考虑到城市地理、极端气温、人口群体以及碳排放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气温频率增加,显著加剧对人类健康以及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例如增加热相关疾病、加重现有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促进气候敏感性疾病(例如影响循环、呼吸或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的发生。极端气温对健康的负担因人群和地区而异,这源于人口结构、行为、社会经济地位及环境差异等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在城市水平探讨极端气温对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在各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对人类健康未来的影响。
2025 年 7 月 16 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行环教授、廖书杰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潘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Temperature-Related Hospitalization Burden under Climate Chang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到 2100 年,中国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可能会大幅增加,同时也可能导致额外住院成本的大幅增加,具体增幅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这些发现强调了制定气候变化缓解策略以减少温度相关住院风险的必要性。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 301 个城市(覆盖了超过 90% 的中国城市)和 7000 多家医院中六种气候敏感性疾病(Climate-sensitive Diseases,CSD)住院情况与气温之间历史关联的数据,并采用了一个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
利用这些数据,研究团队预测了直至 2100 年极端气温导致的住院风险,并开发了住院负担经济指数,以评估在三种碳排放情景下(低、中、高碳排放)城市所承受的负担。研究团队已对包括空间分布、疾病类别、人口年龄组、未来时间范围以及碳排放发展路径在内的五个维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风险在三种碳排放情景下均预计会上升,而极端低温则影响微乎其微。历史数据特别表明,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似乎最易受温度相关健康风险影响,尤其是妊娠相关疾病,其中妊娠相关疾病呈现特定区域模式:中国相对较冷的北部地区对极端高温脆弱性较高,而相对较温暖的南部地区对低温脆弱性较高。
预测结果显示,在当前热力条件下,若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在高碳排放情景下,到 2100 年因极端高温导致的额外住院人数将达到 510 万。基于 2022 年中国城市平均住院成本,研究团队预测,在高碳排放情景下,到 2100 年全国额外住院成本将大幅增加 51.9 亿美元。此外,该研究还凸显了社会经济差异的影响,对于人口较多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例如京津冀地区)。在极端高温时期面临相对较低的额外住院风险和负担。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凸显了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缓解策略的必要性,以降低气候相关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的不均衡,同时要考虑到城市地理、极端气温、人口群体以及碳排放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差异。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