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如何在体内“躲猫猫”?PLoS Pathog:利用肠道类器官,科学家发现衣原体可在肠道中持久存在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4-08-29 11:00
研究表明,当肠道上皮细胞未受损时,沙眼衣原体难以侵入;然而,当肠道上皮细胞受损时,衣原体就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并迅速扩散。
衣原体(chlamydia)感染者可能在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中将这种细菌传播给他人。通常情况下,这种病原菌不会引发明显的症状,或者仅表现出轻微的症状,例如生殖器或肛门区域的瘙痒。若能及时检测到感染,则衣原体感染很容易通过抗生素治疗。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不孕症和癌症等。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部分曾经感染衣原体并已治愈的患者,在重新感染时,所感染的菌株往往与其之前的感染相同。维尔茨堡大学生物中心微生物学主任Thomas Rudel教授解释道:“这表明衣原体可能在体内找到了一个暂时不受干扰的地方形成了一种持久性的储藏,使它们在未来有机会重新活跃。”
这种持久状态(persistence)的问题在于,长时间存在于体内的衣原体可能会逐渐发展出对抗生素的抗药性。
通过实验手段构建感染衣原体的肠道类器官
为了探究衣原体在体内何处持续存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Rudel团队和Sina Bartfeld团队在小鼠模型实验中发现,一种常见的衣原体类型——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可以在动物肠道中持续存在,并且这种细菌似乎也可以在人类肠道中驻留。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8月22日发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fection of human organoids supports an intestinal niche for Chlamydia trachomatis”。
研究者们利用实验室培养的人类肠道类器官:一种模仿自然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微型人造肠道,确认了肠道作为沙眼衣原体持续存在的场所。研究表明,当肠道上皮细胞未受损时,沙眼衣原体难以侵入;然而,当肠道上皮细胞受损时,衣原体就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并迅速扩散。
论文的第一作者、维尔茨堡大学的研究员Pargev Hovhannisyan表示:“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多次观察到了沙眼衣原体的持久形式,这些形态在电子显微镜下有着明显的特征,很容易辨认。”
必须开展临床研究和进一步实验
如果这一发现同样适用于人类,那么这意味着衣原体感染及其后续的复发性感染可能很难发生于肠道内壁,但其一旦进入血液,就非常容易广泛传播。不过,Thomas Rudel教授指出,这种情况是否真的会在人体内发生,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确认。
图片来自PLoS Pathogens, 2024, doi:10.1371/journal.ppat.1012144
Rudel和Bartfeld接下来的任务是确定衣原体是否会选择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胞来进行持续感染。这是一项挑战,因为肠道内部含有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此外,也有可能是周围组织的一些因素促使了衣原体的持久存在。这些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细节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答。(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Pargev Hovhannisyan et al. Infection of human organoids supports an intestinal niche for Chlamydia trachomatis. PLoS Pathogens, 2024, doi:10.1371/journal.ppat.101214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