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房颤的危害,远超你的想象!

  1. 医疗健康

来源:生物谷 2021-11-21 12:20

 关注房颤!
心脏,犹如汽车的发动机,不分昼夜,一刻不停歇地为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提供持久动力。然而,有时候心脏也会不规律的跳动,出现心悸,心慌以及头晕等症状,由于症状轻微极易被忽视。

看似轻微的症状却极有可能是房颤的初期症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通常来讲,正常的心脏是有规律的跳动,而房颤患者的心脏就像得了“抖抖病”,颤动的频率高达300次~600次/分钟,这种极不协调的乱颤,使得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导致心悸,心慌,头晕以及胸闷等症状。

对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强调,“房颤的主要表现为心跳不规则,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慌,也有人感觉胸闷,气短或出汗,有些人则无明显症状,只有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这类‘无症状性房颤’更加危险。”

房颤症状虽轻,危害却很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慢性病发病率的升高,房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000万人受房颤的困扰,8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10%,而实际发病率可能比确诊率更高,因为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而未引起足够重视。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约有1/3的房颤患者无症状,1/3的房颤患者不清楚自己有没有症状。房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心悸,但程度轻重不一。一般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较轻甚至是无任何症状,有些则在发生房颤的严重并发症如卒中、栓塞或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

欧洲心律学会将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的症状进行了分级,由轻度到中度,重度再到严重,而轻度症状表示心房颤动的症状不影响日常活动,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强调,“房颤其实很好诊断,一份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就可明确诊断。当然,心慌的时候自己测测脉搏,如果脉搏紊乱,可初步考虑是房颤。另外,随着互联网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辅助,来提高早期疾病的预警识别,可穿戴式贴片和腕带式的应用可提高早期筛查。”

房颤「新药」受追捧

目前,房颤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其中节律控制主要以介入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表示,“由于房颤的消融可能会对心肌组织产生损伤,原来正常的心肌组织也可能会诱发阵发性短暂的心律失常,这个时候就需要药物来控制。房颤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预防血栓栓塞以及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无论是室率控制还是节律控制,必须高度关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应根据卒中风险评估进行抗凝治疗。”

然而,无论是采用消融还是药物治疗的方法,患者复律后都需要服用节律控制药物进行窦律维持,防止房颤的再一次复发。当下,节律控制药物的研发进程较为缓慢,仍以胺碘酮为主。胺碘酮疗效持续时间较长,起效较慢,不良反应多,亟需创新药的出现。此外,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药物依从性、用药安全性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此次在国外上市多年的迈达龙®(盐酸决奈达隆)亮相进博会,作为一款创新房颤节律控制药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与胺碘酮类似,但不良反应却明显减少,是长期节律控制的一线推荐药物。预计明年,中国大陆市场也有望迎来盐酸决奈达隆的上市。

“盐酸决奈达隆作为长期节律控制的主要药物,已被国外指南一线推荐。期待盐酸决奈达隆在我国上市,造福更多患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说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