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什么,应该怎样预防与筛查?
来源:本站原创 2020-01-17 01:59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一种常见但十分严重的心律失常症状,常常会引起包括血液凝结,卒中(stroke),心力衰竭和其他与心脏相关的并发症。据统计,房颤占所有卒中的发病原因的三分之一1。
2020年1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一种常见但十分严重的心律失常症状,常常会引起包括血液凝结,卒中(stroke),心力衰竭和其他与心脏相关的并发症。据统计,房颤占所有卒中的发病原因的三分之一1。
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趋势
根据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来自武汉同济医学院的研究者们通过对全国范围内72万余名40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总体的房颤患病率为2.31%2。其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患房颤的风险会有明显提升:收入较高地区患病率为2.54%,中等收入地区为2.33%,较低收入地区为1.98%。此外,与未患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出现卒中的风险也会有明显提高(9.48%对2.26%).
房颤的危害
如上所述,房颤会引发包括卒中,心脏衰竭以及其它心率节律紊乱的症状,严重程度下还有可能引起死亡。
房颤之所以引发卒中,是由于房颤会导致心房不能产生有效且有规则的收缩,因此无法将血液完全“挤压”到下一个心脏腔室中。这些滞留的血液会凝结并增加堵塞血流的风险。如果心房中产生血液凝块,将会随着心脏泵出到达大脑,进而阻塞动脉血管向大脑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卒中的发生3。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体高发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会进一步导致一系列身体异常,例如瘫痪以及身体平衡性下降,麻木或肢体感觉失灵,大小便失禁,语言能力下降,吞咽困难,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等4。因此,预防卒中以及房颤对于中老年群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关于房颤筛查白皮书
近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题为“Searching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Poststroke
A White Paper of the AF-SCREE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的文章,为房颤的筛查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1。
首先,作者分简要介绍了导致房颤以及卒中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机制。重点来说,心房组织会受到“房颤”、“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功能失常”、“纤维化”以及“炎症”等因素影响,进而发生改变以导致血栓栓塞的形成,因此,左心房血栓栓塞的形成涉及到系统性心血管风险因素、心房组织基质以及房颤等的共同作用。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9点关于房颤筛查的关键意见:
1. 房颤是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也是心房肌病(atrial myopathy)的强标志物。 如果是原因不确定的缺血性脑卒中,心房肌病的相关表征可用于指导有关房颤强度或持续时间的监测;
2. 如果已经发现了心房肌病的相关表征,但是没有出现房颤症状,那么还不能够开始口服抗凝血剂(oral anticoagulation,OAC)治疗;
3. 卒中后的房颤诊断确认,需要提供充分的心电图(ECG)诊断文件以及专业的诊断结果分析;
4. 目前关于“来源不明栓塞性脑卒中(ESUS)”的概念尚未被证明可以用于识别可能受益于OAC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群体。然而,对于特定患者群体来说,使用NOAC治疗相比阿司匹林效果可能更好;
5. 满足ESUS标准并不意味着可以进行“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NOAC”治疗,也不意味着可以暂停心电图监测;
6. 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后房颤”或“暂时缺血型中风(TIA)”往往伴随着脑卒中或系统性栓塞发生风险的提升,虽然房颤没有作为专门的因素被纳入临床试验分析中,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在脑卒中发生之后再次出现房颤症状,使用OAC药物(或得到很好控制的NOAC药物)是最佳的选择;
7.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在症状出现后至少72小时内进行连续的脑电图监测。
8. 心脏成像标志物、过度的心房异位以及血液生物标志物(包括利钠肽)等,都是指征心房肌病发生的因子。提高针对房颤的检测效率,有助于指导特定患者延长延长卒中后心电图监测。
9. 针对原因不明的脑卒中,发病后房颤的检测速率取决于监测的时间,房颤症状的发作时间,脑卒中发病到开始监测之间的间隔时间以及患者的各项体征等。
下表提供了一些用于指征房颤发生风险的指标,其中包括年龄以及心血管风险因素等临床指标;心房肌病的发生风险因素,血液标志物以及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因素等等。
此外,作者还展示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房颤强化监测的算法(如下图)。高房颤风险由上表中提供的若干指标指征,虚线表示可以考虑附加的心率监测。 颜色阴影与证据的强度相关(最次要的证据为浅蓝色)。 右侧箭头指示房颤发作频率与从脑卒中发作到开始监测之间间隔时间长度的关系。
最后,作者还推荐了部分用于心率监测的可佩戴式设备,从而提高长时间监测的便利度,对患者的舒适性以及降低监测成本。(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 Schnabel. R. B et al., Searching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Poststroke. A White Paper of the AF-SCREE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irculation.2019, 140(22):1834-1850
2. Xiaojun Wang et al.,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rok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troke screening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8, (271): 92-97.
3. Hooman Kame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Mechanisms of Stroke—time for new model. Stroke. 2016;47:895–900
4. Problems that Occur After a Stroke. UPMC life changing medicine.
我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趋势
根据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来自武汉同济医学院的研究者们通过对全国范围内72万余名40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总体的房颤患病率为2.31%2。其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患房颤的风险会有明显提升:收入较高地区患病率为2.54%,中等收入地区为2.33%,较低收入地区为1.98%。此外,与未患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出现卒中的风险也会有明显提高(9.48%对2.26%).
房颤的危害
如上所述,房颤会引发包括卒中,心脏衰竭以及其它心率节律紊乱的症状,严重程度下还有可能引起死亡。
房颤之所以引发卒中,是由于房颤会导致心房不能产生有效且有规则的收缩,因此无法将血液完全“挤压”到下一个心脏腔室中。这些滞留的血液会凝结并增加堵塞血流的风险。如果心房中产生血液凝块,将会随着心脏泵出到达大脑,进而阻塞动脉血管向大脑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卒中的发生3。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体高发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会进一步导致一系列身体异常,例如瘫痪以及身体平衡性下降,麻木或肢体感觉失灵,大小便失禁,语言能力下降,吞咽困难,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等4。因此,预防卒中以及房颤对于中老年群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关于房颤筛查白皮书
近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题为“Searching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Poststroke
A White Paper of the AF-SCREE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的文章,为房颤的筛查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1。
首先,作者分简要介绍了导致房颤以及卒中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机制。重点来说,心房组织会受到“房颤”、“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功能失常”、“纤维化”以及“炎症”等因素影响,进而发生改变以导致血栓栓塞的形成,因此,左心房血栓栓塞的形成涉及到系统性心血管风险因素、心房组织基质以及房颤等的共同作用。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9点关于房颤筛查的关键意见:
1. 房颤是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也是心房肌病(atrial myopathy)的强标志物。 如果是原因不确定的缺血性脑卒中,心房肌病的相关表征可用于指导有关房颤强度或持续时间的监测;
2. 如果已经发现了心房肌病的相关表征,但是没有出现房颤症状,那么还不能够开始口服抗凝血剂(oral anticoagulation,OAC)治疗;
3. 卒中后的房颤诊断确认,需要提供充分的心电图(ECG)诊断文件以及专业的诊断结果分析;
4. 目前关于“来源不明栓塞性脑卒中(ESUS)”的概念尚未被证明可以用于识别可能受益于OAC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群体。然而,对于特定患者群体来说,使用NOAC治疗相比阿司匹林效果可能更好;
5. 满足ESUS标准并不意味着可以进行“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NOAC”治疗,也不意味着可以暂停心电图监测;
6. 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后房颤”或“暂时缺血型中风(TIA)”往往伴随着脑卒中或系统性栓塞发生风险的提升,虽然房颤没有作为专门的因素被纳入临床试验分析中,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在脑卒中发生之后再次出现房颤症状,使用OAC药物(或得到很好控制的NOAC药物)是最佳的选择;
7. 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在症状出现后至少72小时内进行连续的脑电图监测。
8. 心脏成像标志物、过度的心房异位以及血液生物标志物(包括利钠肽)等,都是指征心房肌病发生的因子。提高针对房颤的检测效率,有助于指导特定患者延长延长卒中后心电图监测。
9. 针对原因不明的脑卒中,发病后房颤的检测速率取决于监测的时间,房颤症状的发作时间,脑卒中发病到开始监测之间的间隔时间以及患者的各项体征等。
下表提供了一些用于指征房颤发生风险的指标,其中包括年龄以及心血管风险因素等临床指标;心房肌病的发生风险因素,血液标志物以及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因素等等。
此外,作者还展示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房颤强化监测的算法(如下图)。高房颤风险由上表中提供的若干指标指征,虚线表示可以考虑附加的心率监测。 颜色阴影与证据的强度相关(最次要的证据为浅蓝色)。 右侧箭头指示房颤发作频率与从脑卒中发作到开始监测之间间隔时间长度的关系。
最后,作者还推荐了部分用于心率监测的可佩戴式设备,从而提高长时间监测的便利度,对患者的舒适性以及降低监测成本。(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 Schnabel. R. B et al., Searching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Poststroke. A White Paper of the AF-SCREEN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irculation.2019, 140(22):1834-1850
2. Xiaojun Wang et al.,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rok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troke screening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8, (271): 92-97.
3. Hooman Kame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Mechanisms of Stroke—time for new model. Stroke. 2016;47:895–900
4. Problems that Occur After a Stroke. UPMC life changing medicine.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