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两种长寿巨兽的演化哲学——当大象选择“清除”,弓头鲸为何走向“修复”之路?

来源:生物探索 2025-11-05 09:06

该研究不仅为佩托悖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答案,更可能为人类抗击癌症与衰老,指明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在生命的演化史中,总有一些物种以其独特的生命策略,挑战着我们对生老病死的固有认知。它们是自然界历经亿万年筛选的“最优解”,蕴藏着关于健康与长寿的深刻智慧。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地球上最长寿的哺乳动物——弓头鲸 (Bowhead whale, Balaena mysticetus)。

弓头鲸是北极冰冷海洋中的巨兽,它们的体重可达80吨,身躯堪比一辆大型卡车。然而,比其庞大体型更令人震撼的,是它们超过200年的惊人寿命。这个数字,几乎是人类寿命的两倍。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哺乳动物生命极限的想象。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为棘手的科学谜题:一个拥有如此庞大身躯和超长寿命的生物,其一生中细胞分裂的总次数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理论上,它们患上癌症的风险应该极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体型、寿命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明显矛盾,被称为“佩托悖论” (Peto's Paradox)。

大象、裸鼹鼠等长寿动物已经为我们揭示了它们各自的抗癌策略,但弓头鲸的秘密一直深藏于冰海之下。

10月29日,《Nature》的研究报道“Evidence for improved DNA repair in long-lived bowhead whale”,终于为我们揭开了弓头鲸“不死密码”的一角。该研究不仅为佩托悖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答案,更可能为人类抗击癌症与衰老,指明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大象的“神盾”,鲸鱼却没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开局

在探索长寿物种的抗癌机制时,一个主流的思路是寻找它们体内“超级英雄”级别的肿瘤抑制基因 (Tumor suppressor genes)。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象。研究发现,大象基因组中存在着多达20个拷贝的“基因组守护者”——TP53基因。这个基因编码的p53蛋白,能在细胞癌变初期敏锐地察觉到脱氧核糖核酸 (DNA) 损伤,并迅速启动“自毁程序”,即细胞凋亡 (Apoptosis),从而在癌细胞形成气候之前将其清除。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策略,如同为大象的每个细胞都配备了一面坚不可摧的“神盾”。

那么,更为长寿、体型也同样巨大的弓头鲸,是否也采用了类似的“豪华配置”呢?

研究人员首先将目光聚焦于弓头鲸细胞的应激反应。他们将弓头鲸的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 与人类细胞并排放在培养皿中,用伽马射线 (γ-irradiation) 模拟DNA受到严重损伤的场景。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在遭受同等剂量的辐射后,人类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凋亡增加,而弓头鲸细胞的死亡率并未显著上升。进一步检测p53蛋白的活性,发现在基础状态下,弓头鲸细胞的p53活性甚至低于人类细胞。

这表明,弓头鲸似乎并没有像大象那样,依赖于一个高度敏感、随时准备启动细胞自毁的防御体系。它的细胞似乎更加“沉着冷静”,面对损伤,它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牺牲”,而是另有图谋。

为了进一步验证弓头鲸细胞的“防癌壁垒”究竟有多坚固,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更为经典的实验,细胞癌变转化实验。众所周知,一个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需要经历多个关键基因的突变,这个过程被称为“多步致癌” (Multi-stage carcinogenesis)。每一次关键突变,就像是对细胞防御体系的一次“打击” (Hit)。研究人员试图找出,要彻底摧毁弓头鲸细胞的“防御工事”,究竟需要多少次这样的“打击”。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要将人类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具有致瘤能力的癌细胞,至少需要五次关键“打击”,包括让端粒酶 (Telomerase) 持续表达以获得永生能力,并同时抑制p53和RB这两大核心抑癌通路,再引入一个强力的致癌基因Ras。然而,当研究人员对弓头鲸细胞进行同样的实验时,结果再次颠覆了所有人的预期。他们发现,弓头鲸的成纤维细胞竟然比人类细胞“脆弱”得多。在实验室条件下,仅仅需要比人类细胞更少的基因“打击”,这些来自“寿星”的细胞就可以被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

这个结果无疑是当头一盆冷水。弓头鲸的细胞,在体外实验中看起来似乎更容易癌变,这与它在自然界中表现出的强大癌症抵抗力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否意味着,弓头鲸的抗癌秘密,并不在于构建一个难以攻破的“细胞堡垒”?如果它的防御之门并非固若金汤,那么它抵御长达两个世纪的癌症侵袭,其真正的依仗又是什么呢?研究的开局就充满了悬念,它迫使我们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去寻找一个全新的答案。

防患于未然:与其杀死叛徒,不如修复“蓝图”

既然弓头鲸的策略并非依赖于清除受损细胞,那么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它的细胞从一开始就不容易产生“叛变”的根源——DNA突变?

DNA是我们生命的“蓝图”,它承载着构建和维持生命体所需的一切指令。然而,这张蓝图时刻面临着内源性(如细胞代谢副产物)和外源性(如紫外线、化学毒物)因素的威胁,导致DNA损伤。如果这些损伤未能被及时、准确地修复,就会以基因突变的形式固化下来。当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在关键的生长调控基因上,癌症便会悄然降临。

因此,一个高效且精准的DNA修复系统 (DNA repair system),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预防癌症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推测,弓头鲸的长寿与抗癌秘诀,或许就隐藏在其卓越的DNA修复能力之中。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他们展开了一系列巧妙的比较实验。首先,通过全基因组测序 (Whole-genome sequencing),他们比较了由弓头鲸、人类和小鼠细胞诱导形成的肿瘤组织中的新生体细胞突变 (de novo somatic mutations) 频率。结果清晰地显示,弓头鲸肿瘤中的单核苷酸变异 (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 SNVs) 频率显著低于人类和小鼠。不仅如此,在更大尺度的基因组结构变异 (Structural variants, SVs),如大片段的插入和缺失,弓头鲸也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其发生率远低于其他物种。

这初步表明,弓头鲸的细胞在体内环境中,确实拥有更低的自发突变率。接下来,研究人员在体外对细胞施加已知的化学诱变剂,如N-乙基-N-亚硝基脲 (ENU),模拟细胞在恶劣环境下的反应。通过高精度的单分子突变测序技术,他们发现,在遭受同等强度的化学攻击后,弓头鲸细胞基因组中新增的突变数量最少,而小鼠细胞则新增突变最多。

这些证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弓头鲸的细胞拥有一套异常强大的系统,能够有效地将DNA损伤扼杀在摇篮里,阻止它们演变成永久性的基因突变。而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DNA修复。

DNA修复并非单一的过程,而是由多个分工明确的通路构成的复杂网络,如同一个配备了各种专业工具的“维修队”。研究人员逐一评估了这些通路在弓头鲸细胞中的效率。他们发现,在处理最凶险的DNA损伤类型——双链断裂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时,弓头鲸细胞表现得尤为出色。DNA双链断裂,好比是生命蓝图被拦腰剪断,如果修复出错,极易导致大片段的基因重排、缺失,是引发癌症和细胞衰老的重要推手。

实验数据显示,无论是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 还是同源重组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 这两种主要方式来修复双链断裂,弓头鲸细胞的效率都显著高于人类、牛和小鼠的细胞。当研究人员使用药物诱导细胞产生大量双链断裂后,通过追踪细胞核内代表DNA损伤的γH2AX和53BP1蛋白焦点,他们观察到弓头鲸细胞清除这些“损伤标记”的速度明显更快。在克隆形成存活实验 (Clonogenic survival assays) 中,面对能引发双链断裂的药物,弓头鲸细胞也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然而,效率并非全部。对于DNA修复而言,“精准度”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为关键。NHEJ通路虽然高效,但素有“粗心”之名,在连接断裂末端时,常常会引入小的插入或缺失 (indels),这本身就是一种突变。那么,弓头鲸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是否也优化了精准度呢?

研究人员利用巧妙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弓头鲸和人类细胞的PTEN基因(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的同一位点,制造了一个精确的双链断裂,然后通过深度测序来分析细胞是如何“缝合”这个伤口的。结果令人惊叹。在人类、牛和小鼠细胞中,修复后的位点普遍出现了各种长度的碱基缺失。但在弓头鲸细胞中,绝大多数的断裂位点被完美地修复了,恢复到了断裂前的原始序列,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意味着,弓头鲸的DNA修复系统不仅是“快”,更是“准”。它不仅是一个高效的“维修工”,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修复大师”。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修复境界,或许正是弓头鲸能够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保持其基因组“蓝图”完整如初的核心奥秘。它选择的不是在细胞“叛变”后进行清除的“下游策略”,而是在突变发生之前就化解危机的“上游策略”。

主角登场:一种“冷门”蛋白,却是弓头鲸的长寿基石

既然已经确定了弓头鲸的“超能力”在于其高效精准的DNA修复,那么下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是:驱动这一超能力的分子机器究竟是什么?是哪个或哪些关键蛋白,在弓头鲸体内扮演着“修复大师”的角色?

为了找出这位幕后功臣,研究人员动用了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和转录组学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等高通量技术,对弓头鲸与其他哺乳动物(人、牛、鼠)的细胞蛋白和信使核糖核酸 (mRNA) 表达谱进行了系统性的扫描和比对。

他们的初步设想是,弓头鲸细胞中那些负责DNA修复的关键蛋白,其表达量可能会远高于其他物种。然而,比对结果再次带来了意外。许多DNA修复通路中的核心成员,例如在NHEJ通路中负责识别断裂末端的Ku70/80蛋白复合物,以及DNA-PKcs激酶,在人类细胞中的丰度反而比弓头鲸更高。

这个发现似乎与之前的结论相悖。如果核心修复蛋白的数量并不占优,弓头鲸细胞又是如何实现更高效修复的呢?研究人员在海量的数据中仔细搜寻,终于,一个异常的信号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一个名为“冷诱导RNA结合蛋白” (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简称CIRBP的蛋白,在弓头鲸的成纤维细胞和多种组织中,其表达丰度“一骑绝尘”,远超其他所有被比较的哺乳动物。

CIRBP,顾名思义,最初被发现时,是因为它在低温环境下会大量表达,帮助细胞应对冷应激。它是一种RNA结合蛋白,也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和炎症反应。近年来,有研究暗示它可能与DNA损伤反应有关,但其在其中的具体角色和重要性,尤其是在物种演化层面上的意义,一直不甚明了。可以说,在DNA修复这个领域,CIRBP一直是个相对“冷门”的角色。

然而,在弓头鲸的细胞中,这个“冷门”蛋白却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成为了绝对的主角,Western blot实验反复证实,无论是与人类、小鼠、牛,还是与裸鼹鼠、海豚等其他物种相比,弓头鲸细胞内的CIRBP蛋白水平都高得异乎寻常。

这一发现,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迷雾。研究人员立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弓头鲸之所以拥有超凡的DNA修复能力,其关键可能并不在于传统修复蛋白的“量”,而在于这个高丰度的CIRBP蛋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极大地增强和优化了整个修复系统的性能。CIRBP,或许就是那位隐藏在幕后的“修复大师”本人。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一场围绕CIRBP的“能力测试”全面展开。研究人员需要系统地拆解这个蛋白的功能,看看它究竟有何“神通”,能够成为这只深海巨兽长达两百年的生命基石。

CIRBP的“三板斧”:既是“盾牌”,又是“磁铁”,还是“建筑师”

要证明CIRBP是弓头鲸卓越DNA修复能力的关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功能获得” (Gain-of-function) 和“功能丧失” (Loss-of-function) 实验。

研究人员首先将弓头鲸版本的CIRBP基因 (bwCIRBP) 通过慢病毒载体导入到人类细胞中,使其高水平表达。奇迹发生了:原本DNA修复效率平平的人类细胞,在拥有了高水平的bwCIRBP后,其NHEJ和HR两大双链断裂修复通路的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修复的精准度也提高了,由修复过程引入的突变性indels减少了。这个“换装”后的人类细胞,仿佛瞬间获得了来自弓头鲸的“超能力”。

反之,当研究人员利用小干扰RNA (siRNA) 技术,特异性地敲低弓头鲸细胞内CIRBP的表达水平后,这些细胞引以为傲的DNA修复效率应声下跌,NHEJ和HR的活性都受到了明显抑制。

这一正一反的实验结果,有力地证明了高水平的CIRBP正是弓头鲸高效、精准DNA修复能力的“总开关”和“放大器”。那么,CIRBP究竟是如何施展其“魔法”的呢?通过一系列巧妙的体外生化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CIRBP在DNA修复现场扮演的多重角色,堪称拥有“三板斧”的全能选手。

第一板斧:化身“盾牌”,保护断裂末端
DNA双链断裂后,暴露的DNA末端非常脆弱,容易被细胞内的核酸外切酶 (Exonuclease) “啃噬”,导致遗传信息的丢失。这种降解过程被称为“末端切除” (End resection)。一个优秀的修复系统,必须首先保护好“案发现场”。研究人员在体外将纯化的CIRBP蛋白与一段线性化的DNA分子混合,然后加入T7核酸外切酶。结果显示,CIRBP蛋白能够像一个坚固的“盾牌”,紧紧包裹住DNA的末端,有效地阻止了外切酶的降解。这确保了在修复启动前,DNA的“原始账本”不会丢失任何一页,为后续的精准修复奠定了基础。

第二板斧:充当“磁铁”,招募修复因子
保护好末端后,下一步就是召唤专业的“维修队”。在NHEJ通路中,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是Ku70/80蛋白复合物,它像一个钳子一样夹住断裂的末端。实验表明,CIRBP的存在,能够显著促进Ku蛋白与DNA断端的结合。它就像一块强力“磁铁”,将修复通路的第一响应者迅速、稳定地吸引到损伤位点,大大提升了损伤识别的效率。

第三板斧:担当“建筑师”,促进末端连接
“维修队”就位后,最终需要将断裂的DNA两端重新“焊接”起来,这个关键步骤由DNA连接酶IV (Ligase IV) 及其辅助因子XRCC4完成。令人惊讶的是,体外连接实验表明,CIRBP蛋白竟然可以直接增强XRCC4-连接酶IV复合物的活性,促进DNA末端的连接成环。它不仅召集了工人,还亲自下场指导施工,扮演着“建筑师”的角色,确保修复工程的最后一步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弓头鲸的CIRBP蛋白与人类CIRBP蛋白之间,仅有5个氨基酸的差异,都位于其功能相对不明确的C-末端区域。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差异,加上弓头鲸CIRBP基因在密码子使用上的优化,共同促成了其在细胞内超高的蛋白表达水平。这表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对弓头鲸的CIRBP进行了精细的“打磨”和“强化”,使其成为一个为长寿和基因组稳定而生的“定制版”高效工具。

通过这“三板斧”,CIRBP将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过程,从损伤识别、末端保护到最终连接,进行了全方位的提速和优化,从而赋予了弓头鲸无与伦比的基因组维护能力。

跨越物种的“神力”:当果蝇拥有了鲸鱼的基因……

实验室中的细胞和体外生化实验,已经揭示了CIRBP的强大功能。但一个终极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种在分子和细胞层面观察到的“超能力”,是否真的能转化为整个生物体的健康和长寿?单个基因的改变,真的能对一个复杂生命体的衰老进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堪称“点睛之笔”的实验。他们将研究的舞台,从哺乳动物细胞,转移到了一个生命周期极短、遗传操作极其成熟的模式生物——果蝇 (Drosophila) 身上。

他们构建了两种特殊的转基因果蝇:一种可以表达人类的CIRBP (hCIRBP),另一种则可以表达弓头鲸的CIRBP (bwCIRBP)。通过一个巧妙的药物诱导开关系统 (GeneSwitch system),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控制这两种外源蛋白在果蝇成年后的表达。

首先,他们观察了这些转基因果蝇的自然寿命。结果令人振奋:与普通果蝇相比,无论是表达人类CIRBP还是弓头鲸CIRBP的果蝇,其平均寿命和最大寿命都得到了显著的延长。这意味着,仅仅是提升CIRBP这个单一蛋白的水平,就足以让一个短寿物种的生命时钟走得更慢。弓头鲸的长寿秘诀,在小小的果蝇身上,部分地被复制了。

接下来是更为严峻的考验。研究人员将这些果蝇置于高剂量的电离辐射 (ionizing radiation) 之下,这是一种能对DNA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极端环境。在这样的“末日考验”中,普通果蝇的存活率急剧下降。然而,那些表达着CIRBP的果蝇,尤其是表达弓头鲸CIRBP的果蝇,表现出了惊人的抵抗力,其在辐射后的存活率远高于对照组。

这项跨物种实验的成功,其意义是深远的。它将CIRBP在分子层面的DNA修复功能,与生物体宏观层面的寿命延长和抗逆性增强,建立了一条直接而有力的因果链。弓头鲸的长寿并非是无数基因共同作用下无法企及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机制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简洁和有力。高效的DNA修复,由高水平的CIRBP驱动,就是这套系统的关键引擎。这个引擎不仅能在鲸鱼体内轰鸣,甚至可以被“移植”到其他物种体内,赋予它们更强的生命韧性。

超越“细胞凋亡”的生存智慧:修复,而非抛弃

这项关于弓头鲸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与“大象模型”截然不同的长寿与抗癌画卷。它揭示了生命在应对癌症这一终极挑战时,演化出了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

大象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壮士断腕”的清除策略。其高度敏感的p53系统,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细胞,便会果断启动凋亡程序,不惜牺牲部分细胞,也要杜绝癌变的任何可能。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决绝、高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肿瘤发生率。但其潜在的代价是,频繁的细胞清除可能会加速组织的衰老,消耗干细胞储备,或许这正是大象寿命虽然较长(约60-70年),但仍远不及弓头鲸的原因之一。

而弓头鲸的策略,则是一种“精打细算”的修复策略。它的细胞面对损伤时,并不急于启动自毁,而是选择相信并依赖其强大而精准的DNA修复系统。它投入巨大的演化资源,将CIRBP这个蛋白打造成一个全能的“基因组守护神”,力求将每一个DNA损伤都完美地修复如初。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修复,而非抛弃” (To Repair, Not to Discard)。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每一个细胞,维持了组织和器官在数百年间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这是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保守主义”生存智慧,对于一个需要将身体“使用”超过200年的物种来说,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这项研究的启示是革命性的。长期以来,一种观点认为,生物体的DNA修复能力是经过亿万年演化而来的最优状态,很难再被“升级”或“强化”。然而,弓头鲸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反驳。它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DNA修复的效率和精准度,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并且这种提升能够直接转化为更长的健康寿命和更强的癌症抵抗力。

这为我们的健康和医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当前,我们对抗癌症和衰老的主流策略,大多集中在“清除”(如化疗、放疗、靶向诱导凋亡)和“替代”(如干细胞疗法)上。弓头鲸的智慧则提示我们,或许可以开辟一条全新的战线——“增强内源性修复”。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度提升人体细胞内类似CIRBP这样的关键修复因子的活性或丰度,是否就能从根源上减少突变的发生,从而预防癌症和延缓多种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呢?

当然,从弓头鲸的发现到人类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这只在北极冰海中遨游的深海寿星,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迹,更是演化留给我们的、充满深刻智慧的活体教科书。深入解读它的“不死密码”,我们或许终将找到那把通往更长久、更健康生命的钥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