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团聚体周转动态与根际激发效应的关联
来源:沈阳生态所 2020-09-10 08:32
根系既能驱动土壤团聚体周转(aggregate turnover),在团聚体的形成(formation)和破碎(breakdown)过程中调控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分解,也能驱动根系-土壤互作,产生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然而,受限于方法,二者间的机制性联系目前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即“团聚体周转假说”),缺少直
根系既能驱动土壤团聚体周转(aggregate turnover),在团聚体的形成(formation)和破碎(breakdown)过程中调控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分解,也能驱动根系-土壤互作,产生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然而,受限于方法,二者间的机制性联系目前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即“团聚体周转假说”),缺少直接实验证据。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地下生态过程组借助稀土氧化物标记和天然13C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植物生长和种类显着影响团聚体周转速率,总体表现为团聚性增加(aggregation),即大团聚体(larger aggregates)形成大于破碎过程,物种间团聚体周转速率的差异与细根属性有关;植物种间根际激发效应的差异与团聚体周转速率的差异趋于一致,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正向关联。基于此,发展一个以团聚体周转为核心的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框架——“key”模型,即根系加速的团聚体周转引起的团聚体破碎过程可提高根际激发效应,同时,团聚体形成过程可固持根源碳,二者的平衡调控土壤碳的动态变化。该模型将为准确预测土壤有机碳动态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以Rhizosphere priming is tightly associated with root-driven aggregate turnover为题,发表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上。博士生王小红和助理研究员阴黎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王朋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