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no Lett新突破:AI+冻融金纳米颗粒指纹技术,低成本高通量检测sEVs,赋能癌症精准诊断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09-26 09:28

本研究提出FTFPA平台,结合智能手机成像与AI,高效分类9种细胞及sEVs(F1分别为0.891、0.898),临床乳腺癌样本诊断F1达0.814,低成本高通量助力癌症精准诊断。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乳腺癌肺癌等常见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早发现、早诊断”是提升癌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但传统诊断手段如组织活检具有侵入性,影像学检查和分子检测则存在成本高、准确性不足等问题,在资源有限地区推广难度较大。液体活检作为无创诊断技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小细胞外囊泡(sEVs)等标志物,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新方向,然而现有sEVs检测方法多依赖复杂设备,流程繁琐且成本高昂,难以广泛应用。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在Nano Lett发表重要研究Decoding Liquid Biopsy with AI: Freeze-Thaw-Induced Fingerprints in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提出基于冻融诱导金纳米颗粒漂浮模式(FTFPA)的癌症分类平台,结合智能手机成像与AI分析,有效解决了上述痛点。

该平台核心是利用冻融过程诱导金纳米颗粒(AuNPs)形成独特漂浮模式(FTFPA),再通过智能手机采集图像并结合AI分析。研究团队先对三种不同尺寸AuNPs表征,发现冻融后它们呈现不同聚集形态——AuNPs1和AuNPs2致密聚集,AuNPs3松散聚集。TEM证实AuNPs尺寸均一且有预期差异,UV-vis显示冻融后AuNPs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消失,zeta电位降低,均验证了冻融介导的AuNPs聚集,为FTFPA形成提供依据。研究团队还开发了自动化成像系统,1.5分钟可处理96个样本,成本仅为传统显微镜的1%,兼顾效率与经济性。

图1:基于CTCs和sEVs的FTFPA癌症亚型分类平台示意图

在细胞和sEVs检测实验中,研究人员选取9种细胞系(4种癌细胞系、2种正常细胞系)及其分泌的sEVs,分别与三种AuNPs混合冻融生成FTFPA。采用9种经典CNN模型分析,MobileNetV3Large在CTCs分类中F1分数达0.898,MobileNetV3Small在sEVs分类中F1分数为0.891。跨三个独立实验室的重复性验证显示,组内相关系数均超0.95,证实方法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自动化成像平台与图像预处理流程的优化,进一步保障了图像采集的一致性和后续AI分析的准确性。

图2:CTCs与AuNPs体系冻融反应表征及自动化成像平台与图像预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3:基于FTFPA的CTCs和sEVs分类性能评估

临床验证阶段,研究团队收集72例临床样本(含健康对照、乳腺结节患者及4种乳腺癌亚型患者),通过iExoDisc技术分离sEVs后,与三种AuNPs混合冻融生成FTFPA,采用MobileNetV3Small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临床样本分类F1分数达0.814,其中Luminal A和Luminal B亚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0.92和0.96,AUROC值分别为0.99和0.97,AUPR均超0.9。从576例数据中随机选取90例样本进行外部验证,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高度一致,证实平台的临床应用潜力。

图4:基于临床乳腺癌sEVs数据集的MobileNetV3Small性能评估

研究还阐明了FTFPA形成机制:冻融前AuNPs因静电排斥均匀分散;冷冻时冰晶将AuNPs与靶标限制在微室,局部浓度升高促进弱相互作用导致聚集;解冻时浮力与气泡辅助聚集物上浮,完全融化后表面张力牵引聚集物至气液界面中心,形成直径0.5-1毫米的特征FTFPA。

综上,这项研究整合冻融金纳米颗粒指纹技术、智能手机成像与AI分析,构建了低成本、高通量、高准确性的癌症诊断平台。其单样本试剂成本低于0.5美元,1.5分钟可处理96个样本,在细胞、sEVs及临床样本检测中均展现优异分类性能。该便携高效的诊断方案,尤其适合资源有限地区的床旁诊断,为癌症精准诊断技术普及提供新路径,也为液体活检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奠定重要基础。(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Zhu X, Xie H, Chen K, et al. Decoding Liquid Biopsy with AI: Freeze-Thaw-Induced Fingerprints in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Nano Lett.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7, 2025. doi:10.1021/acs.nanolett.5c0321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