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团队发现,子宫微塑料暴露是女性不孕的潜在风险因素

来源:生物世界 2024-06-08 09:33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在不孕女性中,子宫内膜遭受了多种微塑料的污染现象。研究不仅分析了人子宫微塑料污染的具体特征,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微塑料可能的侵入途径和它们对生殖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Features, potential invasion pathways,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risks of microplastics detected in human uteru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在不孕女性中,子宫内膜遭受了多种微塑料的污染现象。研究不仅分析了人子宫微塑料污染的具体特征,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微塑料可能的侵入途径和它们对生殖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

图片

该研究采用拉曼显微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两种检测方法对不孕女性在诊治中剩余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检查和分析,发现患者子宫内膜受到了多种微塑料的污染,主要包括聚酰胺(PA)、聚氨酯(PU)、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聚乙烯(PE)。通过对子宫腔内微塑料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颗粒尺寸的细致研究,研究团队发现了子宫腔内尺寸介于2至200微米之间微米的微塑料。微塑料颗粒的直径越小,其进入血液循环并侵入内脏器官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研究团队对宫腔内微塑料的潜在生殖毒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该研究通过对小鼠实施静脉注射和胃内暴露的微塑料暴露实验,进一步通过胚胎移植实验验证,揭示了微塑料暴露所引发的子宫腔内因素导致生育力下降。此外,通过体外实验使用人子宫内膜类器官,研究团队发现微塑料暴露会引起显著的细胞凋亡,并导致类器官生长模式紊乱。

图片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子宫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可能对生殖健康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发现迫切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并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训思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彭天柳为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明君博士后为并列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洋研究员的大力支持。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经费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