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沉默的杀手” 到可防可控:郭剑明教授解读前列腺癌 “早联合、全程管理” 之道
来源:生物谷 2025-08-07 17:32
随着基因检测、免疫治疗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前列腺癌的防治有望迈入‘更精准、更个性、更全面’的新阶段。
随着医学的进步,前列腺癌正逐渐从 “沉默的杀手” 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前列腺癌之所以能被视为 “慢性病”,核心在于患者生存期的大幅延长和病情的可控性。从早期筛查的精准检出,到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再到耐药后的创新疗法突破,每一环都在为患者的长期生存保驾护航。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郭剑明教授受邀参加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科普与进展交流会时接受采访,深入解读了当前治疗进展,强调“早联合、全程管理”理念对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性。
精准筛查:PSA 检测是早期发现的 “金钥匙”
前列腺癌的高发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年龄、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暴露被认为是主要推手。研究表明,50岁以上男性、家族中有前列腺癌病史者,发病风险明显升高。早期发现是决定前列腺癌预后的核心因素,早期未转移的患者经根治性治疗后,10年生存率可达 97%,而晚期转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则大幅缩短至6到7年。
“由于前列腺癌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出现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时,大多数确诊患者已经是中晚期,主要问题仍在于公众早筛意识不够。实现早期发现的关键,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必不可少。“ 郭剑明教授强调。
PSA是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极低,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前列腺癌的重要预警信号。具体而言,PSA正常参考值为 0-4ng/mL;4-10ng/mL 为 “灰区”,前列腺癌可能性约 25%,需进一步检查;超过 10ng/mL 时,患癌风险显著升高,需高度警惕。
对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的患者,PSA检测可辅助诊断;若PSA异常升高,需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郭剑明教授介绍道,”不过,这项‘救命检测’在国内的普及度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上海将PSA检测纳入65岁以上老人的社区免费体检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城市,正是得益于筛查的普及。”
为此,郭剑明教授呼吁: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筛查,有家族史者可提前至45岁,若PSA异常,需进一步进行直肠指检、多参数磁共振(mpMRI)及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此外,基因检测也逐步纳入高风险人群管理,针对BRCA1/2等突变进行个体化随访。
精准治疗:“量体裁衣” 定方案,手术与药物各有侧重
确诊前列腺癌后,治疗需结合肿瘤分期、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量体裁衣”。
● 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是首选
对于未转移的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是核心方案,目前主流方式有两种: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通过精准机械臂操作,可最大程度保留控制排尿和性功能的神经,术后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至 2%-3%,适合身体条件好、预期寿命 10 年以上的患者。
根治性放疗:无需开刀,通过精准射线杀灭肿瘤,适合年龄较大、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但郭剑明教授强调,放疗的彻底性略逊于手术,需严格评估肿瘤范围。
需特别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的‘根治’必须通过全前列腺切除来实现。局部切除或微创消融(如冷冻、纳米刀)因无法确保肿瘤彻底清除,复发率高,目前未被广泛推荐。“前列腺本身呈结节状,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限模糊,哪怕漏掉一个癌细胞,都可能导致复发。” 郭剑明解释道。
●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早联合治疗是关键
前列腺癌的生长高度依赖雄激素,切断雄激素供给可有效抑制肿瘤进展。如今,雄激素阻断治疗已从‘手术去势(切除睾丸)’转变为‘药物去势’。
”对于mHSPC患者,强化治疗尤为重要,联合治疗应尽早介入,而非等到病情恶化时再使用。” 郭剑明教授指出,尤其是高肿瘤负荷患者,更应首选联合方案。二代抗雄药物比传统药物作用更强,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
然而,郭剑明教授表示,尽管雄激素阻断治疗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会逐渐耐药,肿瘤细胞从 “激素敏感型” 转为 “激素抵抗型”,甚至异化为类似肺癌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导致传统治疗失效。
针对这类患者,精准靶向的核素治疗带来了一线新希望。核素治疗原理是利用前列腺癌细胞特有的 “PSMA 膜抗原”—— 如同给癌细胞装上 “GPS”,让射线精准攻击肿瘤,不损伤正常组织。不过,核素治疗并非 “万能神药”,目前主要用于耐药后的补救治疗,且需与抗雄治疗联合使用。
康复与生活管理:为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质量“加码”
当前,前列腺癌已逐渐演变为一种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治疗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存,更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术后的康复训练,如盆底肌功能训练,已被证明可有效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研究显示,约九成患者在半年至一年内可通过系统干预恢复尿控功能。
在生活方式上,患者应增加鱼类、坚果、深色蔬菜等抗氧化食物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盐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同时,积极的心理支持同样重要,病友互助小组、心理咨询可有效缓解治疗期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此外,对于接受长期内分泌治疗的患者,还需防范骨质疏松、代谢异常等副作用,适时应用骨保护药物,并定期监测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实现全程干预。
总之,随着基因检测、免疫治疗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前列腺癌的防治有望迈入‘更精准、更个性、更全面’的新阶段。未来,随着公众早筛意识的提升和创新疗法的涌现,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从 “威胁” 到 “可控” 的跨越。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