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20年进展突破大,已成治愈率更高肿瘤之一
来源:生物谷 2019-09-26 15:57
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日,第二届“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公众宣教活动在上海举行。此次活动形式新颖,将淋巴瘤疾病科普与艺术有机融合,不仅打造了我国首个淋巴瘤主题交互式舞台剧,还在时代画卷中致敬我国淋巴瘤防治事业的高速发展。淋巴瘤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据统计,我国淋巴瘤发病率约为6.68/10万人,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 。也就是说,大概每5分钟就有1人确诊为淋巴瘤,且发病率仍逐年
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日,第二届“因美而生”世界淋巴瘤日公众宣教活动在上海举行。此次活动形式新颖,将淋巴瘤疾病科普与艺术有机融合,不仅打造了我国首个淋巴瘤主题交互式舞台剧,还在时代画卷中致敬我国淋巴瘤防治事业的高速发展。
淋巴瘤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据统计,我国淋巴瘤发病率约为6.68/10万人,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 。也就是说,大概每5分钟就有1人确诊为淋巴瘤,且发病率仍逐年提升,并呈年轻化的趋势。
淋巴瘤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据统计,我国淋巴瘤发病率约为6.68/10万人,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 。也就是说,大概每5分钟就有1人确诊为淋巴瘤,且发病率仍逐年提升,并呈年轻化的趋势。
活动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上淋巴瘤领域专家学者、医护人员、淋巴瘤患者、家属及各界爱心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淋巴瘤的防治之道。
淋巴瘤是分类最复杂的肿瘤之一,病理发展为治愈率提供支点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淋巴瘤成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与此同时,通过20多年的发展,淋巴瘤也成为目前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近20来,我国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有了显著改善,治愈率大幅提升。以精准的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为向导,推动了淋巴瘤靶向及免疫治疗的飞跃。其中,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能够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针对国内常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子靶向药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是国内外权威临床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研究显示临床治愈率最高可达70%。这些是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淋巴瘤治愈率的提高,离不开淋巴瘤病理事业的发展。病理诊断仍是目前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同时也是临床治疗极其倚重的因素。不同的病理类型决定了淋巴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并直接影响其最终的治疗结局。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高子芬教授看来,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准确与否是与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淋巴瘤是具有相当异质性的一大类肿瘤,也是类型最多和最复杂的肿瘤。其临床表现既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又因不同的病理类型、患者年龄、受侵部位等有较大差异,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正因此,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是很多病理医师的“痛”。
“世界卫生组织将淋巴瘤分为80多种,这只是研究的比较清楚的,能给出诊断名词的,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尚不能给出诊断名词的淋巴瘤,”高子芬教授表示,淋巴瘤的早期治疗效果很好,但是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以前的淋巴瘤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结合免疫表型基本上可以确定诊断,而现在不典型的病例似乎越来越多了,尤其从不同渠道提交到会诊中心来的病例诊断难度很大,越来越需要多种检测技术的辅助,如流式细胞分析技术、遗传学检测技术及DNA或RNA水平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及时新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时代,但细胞形态的观察在很多时候还是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诊断信息的。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和充分利用好MICM的理念,做好淋巴瘤的整合诊断。
1999年,高子芬教授率先在国内病理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的淋巴瘤新分类,并促进了我国淋巴瘤分类与世界接轨。随后积极与临床密切结合,宣传“病理医师应懂一点治疗的选择,才可能诊断的更到位。临床医师了解一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也才会更理解一份正确的病理报告签发的困难和需求。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提高淋巴瘤病理诊断的精准性,要加强血液科医师和血液病理医师对实验室技术的了解,要互相学习,达成共识,提倡实验室结果共享,提倡淋巴瘤的整合诊断,从而达到多角度、多层面的精准化诊断。
分型而治,淋巴瘤是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淋巴瘤复杂的分类不仅提高了病理诊断的难度,同时也让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变得更为复杂,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与高子芬教授一样,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张薇教授也感叹道:淋巴瘤病理医生不容易,做淋巴瘤临床医生也不容易。
“除了头发和指甲不得淋巴瘤,人体的其他地方都可能患上淋巴瘤。”张薇教授表示,淋巴瘤的特异性表现不明显,表现为胃疼的时候可能以为是胃炎,扁桃体大了可能以为是扁桃体炎,皮肤瘙痒怀疑是过敏,等等,这就导致早期发现很难。
确诊为淋巴瘤之后,一定要分型而治。张薇教授说,淋巴瘤类型多,即便是同一个类型,具体到每位患者身上治疗方案都会有所不同。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淋巴结长在胃部或中枢,和长在全身,治疗方案是有差异的。
张薇教授表示:整体上,淋巴瘤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惰性和侵袭性,前者比如慢淋和滤泡淋巴瘤可以带瘤生存,十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后者以弥漫大B最多见,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即使晚期也可以治愈的肿瘤,治愈率也超过了50%。这些患者可以带瘤生存,10年生存率可达70%。但在跟病人沟通时,基于淋巴瘤不同类型的特点及治愈率差异,张薇教授也有一套自己的讲解方法,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比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我们会告诉他这个是可以治愈的,咬牙坚持半年就和正常人一样了,治愈后5年几乎没有复发率。对惰性淋巴瘤患者,我们会说,这个病特别安静,可以带瘤生存,可能第10年还不用治。其中,因为滤泡型淋巴瘤生存期较长。对这类患者,我们会强调可以把它当类似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看。”张薇教授解释到,也就是说,充分利用疾病不同的特点、侧重面、利弊,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树立信心积极治疗,淋巴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除了病理诊断及具体诊疗外,护理在淋巴瘤的治愈中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总护士长颜霞谈到,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关系好比君子兰的那一朵花和绿叶,两者相互组合,再加上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带来最好的治愈。
“一般来说,护理工作主要分成二大部分,一是住院期间,二是院外的。住院期间,患者可能会有一些临床反应,如恶心等,所以很多评估是需要靠我们护理完成的。在院外,家属则需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这次以患者故事为原型的舞台剧中的表演就特别真实。”颜霞总护士长说。
淋巴瘤并不可怕,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目前,以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纳入医保报销,将极大的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让更多中国患者通过创新药物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理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淋巴瘤是分类最复杂的肿瘤之一,病理发展为治愈率提供支点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淋巴瘤成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与此同时,通过20多年的发展,淋巴瘤也成为目前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近20来,我国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有了显著改善,治愈率大幅提升。以精准的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为向导,推动了淋巴瘤靶向及免疫治疗的飞跃。其中,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能够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针对国内常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子靶向药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是国内外权威临床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研究显示临床治愈率最高可达70%。这些是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淋巴瘤治愈率的提高,离不开淋巴瘤病理事业的发展。病理诊断仍是目前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同时也是临床治疗极其倚重的因素。不同的病理类型决定了淋巴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并直接影响其最终的治疗结局。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高子芬教授看来,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准确与否是与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淋巴瘤是具有相当异质性的一大类肿瘤,也是类型最多和最复杂的肿瘤。其临床表现既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又因不同的病理类型、患者年龄、受侵部位等有较大差异,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正因此,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是很多病理医师的“痛”。
“世界卫生组织将淋巴瘤分为80多种,这只是研究的比较清楚的,能给出诊断名词的,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尚不能给出诊断名词的淋巴瘤,”高子芬教授表示,淋巴瘤的早期治疗效果很好,但是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以前的淋巴瘤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结合免疫表型基本上可以确定诊断,而现在不典型的病例似乎越来越多了,尤其从不同渠道提交到会诊中心来的病例诊断难度很大,越来越需要多种检测技术的辅助,如流式细胞分析技术、遗传学检测技术及DNA或RNA水平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及时新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时代,但细胞形态的观察在很多时候还是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诊断信息的。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和充分利用好MICM的理念,做好淋巴瘤的整合诊断。
1999年,高子芬教授率先在国内病理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的淋巴瘤新分类,并促进了我国淋巴瘤分类与世界接轨。随后积极与临床密切结合,宣传“病理医师应懂一点治疗的选择,才可能诊断的更到位。临床医师了解一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也才会更理解一份正确的病理报告签发的困难和需求。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提高淋巴瘤病理诊断的精准性,要加强血液科医师和血液病理医师对实验室技术的了解,要互相学习,达成共识,提倡实验室结果共享,提倡淋巴瘤的整合诊断,从而达到多角度、多层面的精准化诊断。
分型而治,淋巴瘤是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淋巴瘤复杂的分类不仅提高了病理诊断的难度,同时也让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变得更为复杂,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与高子芬教授一样,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张薇教授也感叹道:淋巴瘤病理医生不容易,做淋巴瘤临床医生也不容易。
“除了头发和指甲不得淋巴瘤,人体的其他地方都可能患上淋巴瘤。”张薇教授表示,淋巴瘤的特异性表现不明显,表现为胃疼的时候可能以为是胃炎,扁桃体大了可能以为是扁桃体炎,皮肤瘙痒怀疑是过敏,等等,这就导致早期发现很难。
确诊为淋巴瘤之后,一定要分型而治。张薇教授说,淋巴瘤类型多,即便是同一个类型,具体到每位患者身上治疗方案都会有所不同。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淋巴结长在胃部或中枢,和长在全身,治疗方案是有差异的。
张薇教授表示:整体上,淋巴瘤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惰性和侵袭性,前者比如慢淋和滤泡淋巴瘤可以带瘤生存,十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后者以弥漫大B最多见,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即使晚期也可以治愈的肿瘤,治愈率也超过了50%。这些患者可以带瘤生存,10年生存率可达70%。但在跟病人沟通时,基于淋巴瘤不同类型的特点及治愈率差异,张薇教授也有一套自己的讲解方法,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比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我们会告诉他这个是可以治愈的,咬牙坚持半年就和正常人一样了,治愈后5年几乎没有复发率。对惰性淋巴瘤患者,我们会说,这个病特别安静,可以带瘤生存,可能第10年还不用治。其中,因为滤泡型淋巴瘤生存期较长。对这类患者,我们会强调可以把它当类似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看。”张薇教授解释到,也就是说,充分利用疾病不同的特点、侧重面、利弊,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树立信心积极治疗,淋巴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除了病理诊断及具体诊疗外,护理在淋巴瘤的治愈中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总护士长颜霞谈到,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关系好比君子兰的那一朵花和绿叶,两者相互组合,再加上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带来最好的治愈。
“一般来说,护理工作主要分成二大部分,一是住院期间,二是院外的。住院期间,患者可能会有一些临床反应,如恶心等,所以很多评估是需要靠我们护理完成的。在院外,家属则需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这次以患者故事为原型的舞台剧中的表演就特别真实。”颜霞总护士长说。
淋巴瘤并不可怕,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目前,以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被纳入医保报销,将极大的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让更多中国患者通过创新药物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理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