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科学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创新驱动力,这些领域成为研发热点

来源:拜耳 2024-04-24 12:43

2023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揭晓

 近日,拜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揭晓2023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其中包括“拜耳讲席教授”、“拜耳研究员”、“拜耳科研转化基金”和“拜耳博士后”等多个重要奖项。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旨在通过与中国顶尖大学紧密合作,表彰并资助在生命科学、医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学者,加强医药产业与学术界的沟通协作,促进科学基础研究应用于新药研发,从而让科研成果早日惠及患者。

今年,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刘磊教授荣获“拜耳讲席教授”。同时,经由拜耳专家与中国这两所顶尖学府资深学者组成的联合指导委员会评选,共有十一位来自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2023年度“拜耳研究员”。清华大学药学院刘刚教授、医学院常智杰教授和陈默研究员获2023年度“拜耳科研转化基金”资助开展科研项目。此外,来自北京大学的五名优秀青年学者获得了2023年度“拜耳博士后”。

拜耳集团执行副总裁、拜耳飞跃计划(Leaps by Bayer)负责人、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业务发展与授权许可负责人Juergen Eckhardt博士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科学家在科研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国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创新驱动力,拜耳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长期合作充分体现了拜耳通过外部合作推动创新的长期承诺。我们期待在中国继续探索更加多元、创新的合作模式,推动促进早期创新,加速将科学突破转化为创新疗法,从而造福患者的生活。”

作为在中国长期承诺的重要组成,拜耳高度重视并持续关注本地科研合作,大力支持中国源头创新及新药研发转化,先后于2009年及2014年分别与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建立了长期战略科研合作,不仅开创了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学术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也树立了“产学研”协同发展、合作创新的典范。

作为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2018年度“拜耳讲席教授”获得者,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表示:“多年来拜耳和清华、北大的项目合作稳步推进、学术交流丰富多元,双方的合作成为了生命医药领域跨国校企合作的典范。我们希望未来继续与拜耳一道,持续深化战略合作。一方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成果转化,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不断实现海外企业与国内高校、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期待双方在建设支持高水平创新的人才队伍上,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双方本着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持续创新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吴虹教授自2014年来一直担任拜耳中国科研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她表示:“自2014年起,北大与拜耳在高端人才引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方面进行了合作,成果丰硕。生物医药方面引进的59名高端人才中,有17人获得拜耳的支持。近30项科研合作项目,除发表了高水平文章,还共同申请了国际专利,一项转化成果已进入二期临床实验。北大作为高校,一直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勇担科技创新的时代重任。希望双方能够继续携手,在促进人类健康的共同目标下,推动生物医药的发展,最终惠及中国和全球的患者。”

截至2024年4月,共有超过200位的中国顶尖科学家及青年学者获得“拜耳讲席教授”,“拜耳研究员”等奖项。2023年11月,曾获得“拜耳讲席教授”的时松海教授和颜宁教授,以及曾获得“拜耳研究员”的张泽民教授成为最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推动科学进步、培育创新和促进中国科学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拜耳与上述两家科研机构累计开展超过100个研究项目,包括新靶点的发现及结构解析,疾病发病机理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筛选,药效评价,新分子形式药物、新化学合成方法及创新剂型探索,并涵盖肿瘤学、心血管疾病等多个疾病领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