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COVID-19研究进展(第4期)

  1. ACE2
  2. COVID-19
  3. SARS-CoV-2
  4. S蛋白
  5. 中间宿主
  6. 冠状病毒
  7. 穿山甲

来源:本站原创 2020-03-31 21:09

2020年3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8日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告了几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数患者在当地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工作或附近居住。在这种肺炎的早期阶段,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了,一些患者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急性呼吸衰竭和
2020年3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8日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告了几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数患者在当地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工作或附近居住。在这种肺炎的早期阶段,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了,一些患者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急性呼吸衰竭和其他的严重并发症。2020年1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从患者的咽拭子样本中鉴定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最初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2019-nCoV。大多数2019-nCoV肺炎患者的症状较轻,预后良好。到目前为止,一些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肺炎,肺水肿,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图片来自Wikipedia。

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将这种疾病病重命名为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负责分类和命名病毒的的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在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该研究小组已经决定,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导致2002-2003年爆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变种。因此,将这种新病原体重新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号(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或SARS-CoV-2。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将病毒命名为SARS-CoV-2,但该研究小组主席John Ziebuhr认为这个名字(SARS-CoV-2)和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也称非典型肺炎)没有关联。不过,这种病毒的重新命名引起了不少争议。据《科学》网站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不满意SARS-CoV-2这个名字,而且不打算采用此名称。

冠状病毒可引起多种动物的多系统感染。在此之前已有6种冠状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它们主要引起人类的呼吸道感染:两种高度致命性的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MERS-CoV);4种可导致温和的上呼吸道疾病的冠状病毒,即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

基于此次疫情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严重的危害,小编针对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一番梳理,以飨读者。

1.华人学者Nature发文呼吁不要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污名化
doi:10.1038/d41586-020-00458-x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的冠状病毒已被命名为SARS-CoV-2,该疾病为COVID-19。当这种病毒去年12月首次出现时,医学期刊通常将其描述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Nature》杂志则使用了"中国冠状病毒"和"武汉冠状病毒"。这种基于地理特征的临时术语是令人反感的,因为它会激发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而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恐惧在国际上加剧了这种偏见和歧视。
图片来源:Nature。

虽然给疾病和病毒正式命名是困难和耗时的,但我们必须有条不紊地为它们选择无害的名称,使它们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发布了指导方针,旨在将"疾病名称对贸易、旅行、旅游或动物福利的不必要负面影响最小化,避免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地区、专业或种族群体造成冒犯"。它要求科学家、记者和卫生官员在提到新的人类传染病时使用中性的通用术语。

2.Science:深度解析为何新型冠状病毒更易于在人间传播扩散 病毒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ACE2的亲和力竟是SARS的10-20倍!
doi:10.1126/science.abb2507


最近在中国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如今已经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种病毒会引起发烧、严重呼吸道疾病和肺炎症状;冠状病毒的S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是开发新型疫苗、治疗性抗体和诊断技术的关键靶点。2月19日,刊登在Science杂志上一篇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结构,深入研究后,研究者发现,新冠病毒S蛋白与宿主细胞ACE2之间的亲和力是SARS的10-20倍,相关研究结果或为后期疫 苗和新型抗病毒药物的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据WHO 2月10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4万例确诊病例,已经造成了至少900人死亡,这种冠状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其与多种蝙蝠冠状病毒及SARS冠状病毒具有高度相似性;相比SARS冠状病毒而言,新型冠状病毒似乎更容易人传人,其能在几个大洲快速传播,并让WHO宣布全球进入公共卫生应急状态。新型冠状病毒能利用一种紧密糖基化的、同源三聚体I类融合凸起蛋白(S蛋白)来进入宿主细胞中,S蛋白能以一种相对稳定的融合前构象存在,并经历剧烈的结构重排来促进病毒膜结构与宿主细胞膜进行融合,这一过程是由病毒S1亚单位与宿主受体的结合所诱发,其能破坏融合前三聚体的稳定性,从而导致S1亚单位脱落,并促使S2亚单位转变为高度稳定的融合后构象。为了能与宿主受体相结合,S1的受体结合结构域会经历链状样的构象运动,这种运动方式会暂时隐藏或暴露受体结合的决定因素,这两种状态被认为是“向上”或“向下”构象,其中向下的构象对应的是受体不可及的状态,而向上构象则对应着受体可达的状态,后者被认为具有不稳定。由于S蛋白不可或缺的功能,因此其有望成为抗体所介导的中和作用的易感性靶点,而融合前的S结构则能够提供原子水平的信息来帮助指导科学家们进行疫苗的设计和开发。

3.八国科学家在柳叶刀上发文谴责新型冠状病毒阴谋论
doi:10.1016/S0140-6736(20)30418-9


截止今天,在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感染者的数量已经超过数万人,此次疫情影响了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大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迄今为止,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还没有得到确认,但是网络上各种关于病毒战争的阴谋论不断出现,混淆视听。就在今天来自八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发表了支持中国的科研、公共卫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声明,同时谴责了关于冠状病毒起源的阴谋论。

4.Nature:超过80个临床试验在测试新冠病毒新药
doi:10.1038/d41586-020-00444-3


在中国临床试验的公共注册表中,新药物与千年传统疗法一起被列出来,而中国临床试验的注册表每天都在增长。目前还没有已知的治疗方法,医生们也急于帮助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但是科学家们警告说,只有仔细进行试验才能确定哪些措施有效。

世界卫生组织(WHO)首席科学家Soumya Swaminathan表示,该组织的团队一直在评估中国的许多临床试验,并制定了一项临床试验方案,可同时由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执行。如果中国的试验(每项试验多达600人)在设计时没有严格的研究参数标准,如对照组、随机化和临床结果的测量,这些努力将是徒劳的。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制定标准。例如,不管正在测试的治疗方法如何,一个人的恢复或衰退阶段都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Swaminathan解释说:"我们希望能把某种结构引入到整件事情中。"

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得很灵活,允许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汇集他们的成果。它将比较两种或三种有科学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包括一种艾滋病药物组合(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和一种叫做瑞德西韦的实验性抗病毒药物。

Swaminathan说:"让临床试验顺利进行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为如果我们能获得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无效的信息,我们现在就能让患者受益。"

5.Nature:预防冠状病毒大流行的全球解决方案
doi:10.1038/d41586-020-00457-y


如果我们要对付新的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就必须加快对研究的投资。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呼吸道疾病的传播、进展和流行病学。我们需要了解感染的危险因素、无症状或轻度感染的作用以及"超级传播者"的性质。我们必须确定疾病的季节性和病毒在炎热、潮湿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并改进按年龄划分的死亡率估计值。

应优先考虑与监测、实验室设施和卫生系统较弱的国家相关的研究。在这些地区,疫苗供应路线不应依赖于冷藏,在护理点应提供诊断。世界卫生组织正在规划这类研究和发展优先事项。社会科学问题也很重要。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向公众传达管理和预防疾病的选择,以及如何应对误解和恐惧,避免被污名化。必须鼓励社区参与和责任。

6.双重磅!西湖大学周强课题组深度解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宿主的奥秘
doi:10.1101/2020.02.17.951848; doi:10.1101/2020.02.19.956946


近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研究成果可谓是层出不穷,这不,来自西湖大学周强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连发两篇文章清楚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侵袭人体宿主细胞的,相关研究结果或为后期研究人员改进并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和信息。
ACE2-B0AT1复合物的整体结构,图片来源:Renhong Yan,et al. bioRxiv (2020) doi:10.1101/2020.02.17.951848。

首先,在第一篇题为“Structure of dimeric full-length human ACE2 in complex with B0AT1”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对2019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的全长结构进行了清楚地解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是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表面受体,其能直接与刺突糖蛋白(S蛋白)相互作用,ACE2同样也被认为是2019-nCoV的受体;B0AT1(SLC6A19)是一种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其能在需要ACE2的肠道细胞表面进行表达。他们揭示了在二聚体组装过程中全长ACE2的高分辨率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冠状病毒的两个S蛋白三聚体能与一个ACE2二聚体同时结合,本文研究结果为阐明2019-nCoV的感染机制及后期开发新型疗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随后在第二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2019-nCoV by human ACE2”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在2.9埃全分辨率条件下,在B0AT1存在的情况下,揭示了人类全长的ACE2受体与2019-nCoV 的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RBD)复合体的精细化结构;研究者表示,与诸如SARS-CoV等其它冠状病毒一样,2019-nCoV能利用S蛋白表面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与宿主细胞的ACE2进行结合。

第一篇研究报告中,研究者揭示了人类全长ACE2与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B0AT1复合体的结构,这篇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此前研究结果,借助冷冻电镜技术深入解析了完整ACE2蛋白与2019-nCoV的RBD的复合物结构。研究者表示,ACE2-RBD界面的局部分辨率为3.5埃,这就能帮助他们分析RBD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SARS-CoV一样,2019-nCoV的RBD会被ACE2的胞外肽酶结构域(PD,extracellular peptidase domain)通过极性残基所识别,成对比较后,研究者发现了一些特殊变异,这或许就能够解释上述两种相关病毒的RBDs之间与宿主受体之间不同的亲和性。

第二篇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两种RBD-ACE2之间的界面特性,尽管某些突变会增强nCoV-RBD和ACE2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它变异也可能会降低SARS-RBD与ACE2之间的亲和力;比如,由于ACE2的Lys317和Asp30位点之间盐桥(salt bridge)的形成,因此从氨基酸位点Val404到Lys317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更紧密连接的形成,将Leu472改变为Phe486可能会增强与Met82之间的范德华力,然而,将Arg426替换为Asn439似乎会通过失去ACE2上的与Asp329形成的重要盐桥而削弱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周强课题组这两篇重要研究成果外,近日,来自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在解析2019-nCoV的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ACE2复合体结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的研究结果与周强课题组的电镜结构相互补充和支持。来自中国的这些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S蛋白如何与细胞受体ACE2在原子层面相互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研究人员都选择在第一时间将其复合物的原子坐标向全球公布,以提高其潜在的利用价值。相信后期通过科学家们不懈地努力,相关研究结果将能够快速推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药物的研发和疫苗的开发设计。

7.两篇论文表明中国实施的COVID-19疫情遏制措施有效,中国的疫情传播在放缓,部分省份接近绝迹
doi:10.1016/j.idm.2020.02.002; doi:10.3390/jcm9020596


美国杜兰大学的杰出教授James "Mac" Hyman正在使用数学模型更好地理解和预测COVID-19的传播,并且定量确定了制止这种疾病的各种措施的有效性。Hyman在杜兰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目标是帮助公共卫生界了解和预测2019-nCoV感染的传播,并评估控制它的不同方法的潜在有效性。

Hyman和他在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同事们最近先后在Infectious Disease Modeling期刊和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论文标题分别为“Real-time forecast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 from February 5th to February 24th, 2020”和“Short-term Forecast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Guangdong and Zhejiang, China: February 13–23, 2020”。

在第一篇论文中,这些作者说,这些预测可以帮助公共卫生官员准备医疗服务并分配应对这种流行病所需的资源,以及预测减轻该流行病所需的干预措施的强度和类型。在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或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有效实施非药物干预措施,比如人身保护和社会隔离,对于控制这一流行病至关重要。

在第二篇论文中,这些研究人员使用先前验证的现象学模型来产生对中国广东省和浙江省累计报告病例的短期预测。利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2020年2月13日的每日报告累计病例数据,他们提前5天和10天预测报告的累积病例。

具体来说,他们使用广义逻辑增长模型、理查兹增长模型和次流行波模型来进行预测,这些模型先前已用于预测由于不同传染病引起的疫情。每种模型的预测都表明广东省和浙江省的疫情可能已接近绝迹;但是,次流行波模型的预测还包括进一步持续传播的潜力,特别是在浙江省。他们对这三种模型的10天预测显示,到2020年2月23日,广东省将再增加65~81例(上限:169~507),浙江省再增加44~354例(上限:141~875)。在最好的情况下,目前的数据表明这两个省的传播正在放缓。

8.高福、石正丽等中国科学家柳叶刀发文呼吁重新命名冠状病毒
doi:10.1016/S0140-6736(20)30419-0


在中国武汉,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了一场罕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爆发,最初主要是肺炎。这种新病毒最初被WHO命名为2019-nCoV。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将该病重命名为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在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建议根据对相关冠状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将2019-nCoV确定为SARS-CoV-2型。CSG声称,他们在引入另一种源自"SARS"的病毒名称时,无意提及"SARS";然而,SARS是一种疾病的名称,给新病毒命名为SARS- cov -2实际上意味着它会引起SARS或类似的疾病,特别是对缺乏病毒学知识的科学家和公众而言。新名称也与疾病名称COVID-19不一致。作为一种自然发生的病毒,SARS-CoV-2与其他所有SARS样病毒或与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不同,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基因组序列。

截至2020年2月17日,2019-nCoV已在中国和其他24个国家造成71 331人感染和1775人死亡,在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上与SARS-CoV不同。因此,将2019-nCoV命名为SARS-CoV-2实际上是误导。对于这样一种明显受到国际关注的流行病病毒,它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名称。

2019-nCoV仍在演变中,现在预测当前疫情的结果还为时过早。一些专家预测2019年的nCoV可能演变成一种低致病性但高传染性的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可能在每个冬季卷土重来,就像导致季节性流感的病毒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SARS-CoV-2这个名字可能会对那些该病毒正在造成流行病的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波及全世界。人们一想到SARS的再次发生就会恐慌。旅行者和投资者可能不希望访问一个SARS正在流行的国家,甚至是一些零星的SARS病例。人们还可能认为,与SARS-CoV一样,2019-nCoV在当前疫情结束后不会再次出现;因此,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可能不会做好预防2019-nCoV感染的准备,并可能失去警觉性。

基于其特殊的临床、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和新型冠状病毒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误导和混淆,并帮助科学家和公众更好的沟通,我们--一群在中国病毒学家--建议重命名SARS-CoV-2 2019人类冠状病毒(HCoV-19)。这样的名称将该病毒与SARS-CoV区别开来,并使其与世卫组织对其引起的疾病COVID-19的名称保持一致。

9.Nature:管轶等发现穿山甲可能为冠状病毒中间宿主
doi:10.1038/s41586-020-2169-0


在中国和其他地方正在爆发的病毒性肺炎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有关,暂时称为2019-nCoV。尽管蝙蝠很可能是2019-nCoV的宿主宿主,但目前还不清楚有哪些中间宿主能够促进病毒向人类的转移。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近日,来自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联合病毒研究所的管轶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教授课题组联合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 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2019-nCoV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 in southern China 的最新研究论文。在该文章中,他们报告了在中国南部缉私行动中查获的穿山甲中发现的2019年nCoV相关冠状病毒。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穿山甲相关的CoVs属于2019-nCoV相关冠状病毒的两个亚系,其中一个与2019-nCoV受体结合域非常接近。

研究人员认为发现的多种穿山甲冠状病毒谱系及其与2019-nCoV的相似性表明,应该考虑将穿山甲作为这种新型人类病毒的可能中间宿主,并应将其从菜市场上清除,以防止人畜共患传播。

10.男同胞请注意!南京医科大学发现冠状病毒可能损害肾脏和睾丸
doi:10.1101/2020.02.12.20022418


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已被证明是介导2019-nCoV进入人类细胞的主要受体之一,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中。多项研究表明,部分患者除了呼吸系统损伤外,还有肾功能异常甚至肾脏损伤,其机制尚不清楚。这引起了研究人员对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影响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的兴趣。

近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泌尿外科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使用在线数据集来分析ACE2在不同人体器官中的表达,他们在medRxiv上文报道,研究结果表明,ACE2在肾小管细胞、间质细胞和睾丸输精管细胞中均有高表达。因此,病毒可能直接与此类ACE2阳性细胞结合,损伤患者的肾脏和睾丸组织。

研究人员认为,2019-nCoV患者在临床工作中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和特殊护理,因为病毒和抗病毒药物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此外,由于该病毒对睾丸组织的潜在致病性,临床医生应注意患者住院期间及后期临床随访中睾丸病变的风险,特别是对年轻患者生育能力的评估及适当干预。(生物谷 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