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近海养殖贝类对微塑料的垂直输运机制

来源:网络 2024-07-16 11:44

该团队以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沉积物捕集器原位收集了长牡蛎产生的生物沉积物(空壳牡蛎设为对照)。结果发现,生物沉降组中MPs丰度高于对照组,表明长牡蛎具有极强的生物沉降能力。

微塑料(MPs)在近海环境中的垂直输运机制尚未阐明。成体牡蛎每小时能够过滤5-25升海水,可以充当天然的生物过滤器,这使其能够接触到环境中大量的MPs颗粒。有研究发现,双壳贝类如贻贝等具有沉降MPs的能力,但实际检测到生物沉降的MPs数量较少。这是由于传统检测方法忽略了大量的小粒径MPs。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近海环境生态学与生境调控团队利用MPs定量的新方法——激光红外成像系统,探讨了近海养殖牡蛎在微塑料垂直输运过程中的作用。

该团队以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沉积物捕集器原位收集了长牡蛎产生的生物沉积物(空壳牡蛎设为对照)。结果发现,生物沉降组中MPs丰度高于对照组,表明长牡蛎具有极强的生物沉降能力。研究鉴定出19种MPs聚合物。其中,生物沉降组有19种,对照组和海水组均有12种。粒径小于50 μm的MPs在所有鉴定的MPs样品中占主要地位,分别占海水组、对照组和生物沉积组的85.17%、81.95%和79.12%;聚合物类型为PE、PET、PU和PVA的MPs具有相似的粒径特性。计算显示,养殖成体长牡蛎每个个体平均每天沉降的MPs数量为15.88个;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养殖长牡蛎摄入MPs的粒径与MPs的聚合物类型之间没有相关性。研究发现,养殖牡蛎对近海水体中小粒径MPs具有较强的沉降能力,大面积牡蛎养殖活动能够改变近海环境中MPs的输运和最终命运。上述研究为揭示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输运机制提出了新认知。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