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Med:重磅!机体肠道微生物组、日常饮食和代谢健康之间或密切相关!

  1. 心血管代谢
  2. 生物标志物
  3. 肠道微生物组
  4. 饮食

来源:本站原创 2021-01-13 17:01

2021年1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富含健康和植物性食物的饮食方式或与特定肠道菌群的存在及丰度直接相关,而这些肠道菌群则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比如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者Chan说道,我们发现,肠道中特定

2021年1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富含健康和植物性食物的饮食方式或与特定肠道菌群的存在及丰度直接相关,而这些肠道菌群则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比如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研究者Chan说道,我们发现,肠道中特定的微生物种类、特定食物和某些常见疾病的风险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我们希望能够利用这些信息来帮助人们通过改变日常针对其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饮食方式,从而避免严重健康问题的发生。这项名为PREDICT 1(Personalized Responses to Dietary Composition Trial 1,膳食组成个体化反应试验1期)的宏基因组研究分析了参与者机体微生物组的组成、其饮食习惯和心血管代谢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水平,研究者发现了明确的证据表明,微生物组或与特定食物和饮食直接相关,微生物组的组成也与机体疾病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水平直接相关;此外,相比诸如遗传因素等因素而言,机体的微生物组也与这些生物标志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图片来源:Unsplash/CC0 Public Domain

研究机体微生物组、饮食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往往涉及很多变量,因为目前人们的饮食趋向于个体化,而且会随着时间延续发生一些改变;这项试验的两个优点是参与者的数量和研究者所收集到的详细信息。PREDICT 1研究计划是一项国际化的联合研究项目,研究人员旨在阐明人群饮食、微生物组和心血管代谢的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联,他们从来自英国和美国近1100多名参与者中收集到了微生物组的测序数据、详细的长期饮食信息和数百种心血管代谢血液生物标志物的信息。结果发现,摄入富含健康基于植物食物的饮食的人群机体中特定肠道菌群的水平往往较高,而参与者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与特定的营养物质、食物组分和一般的饮食指数之间存在强相关性,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可靠的基于微生物组的肥胖生物标志物、心血管疾病和糖耐量受损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者Tim Spector说道,当你吃东西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在滋养自己的身体,你同时也在滋养着肠道中数万亿的微生物群落,比如,拥有富含普氏菌属(Prevotella copri)和囊胚菌(Blastocystis species)的微生物组往往与机体维持餐后良好的血糖水平有关;而微生物组中含有其它物种则与较低的餐后血脂和炎症指标有关,研究人员相信,利用参与者机体的微生物组数据或能帮助确定尚未出现症状的人群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也能用来开发专门为改善人群机体健康的个性化饮食。

研究人员非常惊讶在分析中能发现如此庞大的“好”与“坏”的微生物群落;而有趣的是,微生物学家对这些微生物或许知之甚少,甚至对有些微生物菌群还没有命名;最后研究者Curtis Huttenhower表示,人群的饮食和肠道微生物组都是高度个性化的,PREDICT研究计划是研究人员最早开始大规模揭示这一复杂分子网络的研究项目之一;后期他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分析肠道微生物组、饮食和机体代谢健康之间关联背后的分子机制。(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Asnicar, F., Berry, S.E., Valdes, A.M. et al. Microbiome connections with host metabolism and habitual diet from 1,098 deeply phenotyped individuals. Nat Med (2021). doi:10.1038/s41591-020-01183-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